中巴这段“铁”,不是朋友圈互夸出来的,是一寸寸摁在海图上的。 先把瓜达尔捋清。五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12 17:16:36

中巴这段“铁”,不是朋友圈互夸出来的,是一寸寸摁在海图上的。 先把瓜达尔捋清。五十年代从阿曼买来,一度只是个盐味重的渔港。巴基斯坦自己啃,啃不动;冷战时美国盯过,没下嘴;2007年交给新加坡运营,合同拉到40年,口号喊满格,工程几乎零进展——锈蚀、空场、鬼城,六年白耗,最后还得掏违约金收回来。为什么急?因为卡拉奇被封锁过,国家咽喉不能只有一个口。备用港,是生死题,不是政绩秀。 这时中国登场。马六甲天花板看得见,能源与外贸需要第二把钥匙;巴方递来瓜达尔,正中下怀。“中巴经济走廊”从喀什一路南下到阿拉伯海,蓝图落地,从2002年一期开工到2006年剪彩——三座多用途泊位、602米岸线、12.5米水深,钱是实打实的:总投2.48亿美元,中国掏了75%。可2008年第一艘粮船刚靠上,美国压力就到了,运营权又给了新加坡,随后继续荒废,直到2013年才重新交到中方手里。 这一次,换了打法。2013年2月18日,巴基斯坦把运营权给了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租期43年到2059年,收入分成是“91%:9%”。有人盯着账本说巴方吃亏:2016—2019年总收入3.58亿卢比,巴方分得3200万。账是这么算没错,但把港口只当“收银台”,思路就小了。 看的是全盘。二期总包10.2亿美元:东湾高速、公路护岸、300兆瓦电厂、疏浚、医院,一个个往上摞;还拉起2292英亩自贸区,其中2000英亩43年期租给中方,2016年破土,配套再投45亿美元——路、电、酒店一条龙。机场怎么来?2.3亿美元,直接赠。2016年港口正式通航,表盘上的时间很难看:14年建设+43年租约、前20年免税。问题丢回来:回得来本吗?短线当然不好看,尤其2024年媒体拍到的“空空如也”,谁不扎心?可瓜达尔不是纯商业码头,它是一把“地缘螺丝刀”。 最大的价值在两条:一是破“马六甲困局”。中东油气走海上到瓜达尔,转陆路进新疆,航程缩、风险降,战略冗余立住了;二是走廊带产业。620亿美元的走廊工程,瓜达尔是“龙头”不是“龙尾”,物流、仓储、制造、服务一串挂上去,才有意义。现实呢?俾路支治安拖后腿,本地就业获得感不足,吞吐量短期上不去——这不是财报缺口,是治理短板。躲不过,只能补。 补的动静在发生。十兆瓦电网先把港区和南部自贸区点亮了;巴基斯坦2025—26财年的公共发展预算里,给瓜达尔关键项目拨了130多亿卢比,离岸码头基建拿到4.96亿卢比,交通基建总盘子上到3280亿卢比;管委会和中方企业签了新一轮意向,工商业项目排队入场。更关键的是,区域串联:伊朗恰巴哈尔与瓜达尔对话成线,巴方5月初在德黑兰谈“港口整合”,互补互济,辐射才会出来。 再讲那句“吃亏”。把中巴关系简化成“你赚我赔”的货架思维,是把战略当夜市。中国在瓜达尔的投,是把风险从海上搬到陆上、把通道从单点变成双通,这是安全红利;巴基斯坦给出的43年租期、20年免税、特区政策,是用制度换确定性,这是发展筹码。运营一时冷清,不等于布局错了;账面收入小,不等于国家账不合算。 当然,嘴炮不解决现实。瓜达尔要想“热起来”,至少三件事得硬:第一,安全要硬——叛乱与恐袭必须持续压低,海陆通道才能稳;第二,连通要硬——路、铁、油气管网与内陆节点必须真打通,不是画箭头;第三,产业要硬——自贸区不能只做地产与保税仓,得有能出货的轻工与装配,把吞吐量养出来。三件事,中巴都得掏真功夫。 最后回到开头那个问号:巴铁让中国“吃亏”了吗?现在下判词,既草率也短视。瓜达尔这盘棋,注定不在一季一年的KPI里结算。等哪天油、矿、货轮在湾里排队、集卡在场站扭成长龙、走廊两侧工厂的灯夜里不灭,你自然会明白,所谓“亏不亏”,从来不是故事的主线。 参考资料:《 专访:中巴关系“铁”在哪儿——访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央广网·新闻 》

0 阅读: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