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牺牲。下葬前,妻子胡志年带着两个孩子来告别。警卫员抱着的是儿子张定远,才几岁大;女儿张晓卫还在襁褓里,让人看着揪心。
那年3月,几架国民党军飞机突然俯冲扫射,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正乘车巡视战场,他第一时间指挥同行人员隐蔽,自己却被子弹击中。
34岁身为后勤专家的他倒在莱芜战役胜利后的硝烟里,留下未竟的事业和一对年幼的儿女。
当他的遗体运回临沂安葬时,妻子胡志年抱着襁褓中的女儿张晓卫,牵着刚会走路的儿子张定远,在墓前久久伫立。
战士们记得,孩子的小手摸着冰凉的墓碑,胡志年的眼泪砸在黄土上,却始终没让哭声惊动周围的松柏。
张元寿的名字在华东野战军就是后勤保障的代名词,陈毅说他“见到军队的穿、吃、用就抓”,粟裕评价“有元寿协助,打仗无后顾之忧”。
从闽西山区的放牛娃到统管千军万马后勤的指挥官,他的人生像一根绷紧的弦,永远在为前线将士寻找下一粒粮食、下一颗子弹。
长征路上他肩挑装满银元的担子翻雪山,被服厂的工人记得他连夜踩着缝纫机补军装,莱芜战役前他动员62万民工支前,连田里遗落的稻穗都要带着战士一粒粒捡回来。
有次警卫员想给他换条新毛巾,他指着自己破得像渔网的旧毛巾说:“能用就别换,省下布给伤员包扎。”
而这个管着全军物资的人,自己口袋里永远干干净净,新四军时期他经手过上海运来的西药、呢大衣甚至钻石戒指,全部登记造册送到前线。
红十字会赠送的镶钻戒指被他原封退回,妻子胡志年常年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
1944年美军飞行员跳伞落在新四军驻地,他亲自安排路线护送,美国兵惊讶地发现这位中国军官的晚餐只有红薯粥。
最困难时部队断粮三天,他带人挖野菜充饥,却把最后半袋炒面留给炊事班的老兵。
牺牲前三个月,张元寿刚打赢军旅生涯最辉煌的一仗,莱芜战役中他设计的直达供应体系让军需品像血液一样源源不断输往前线,战后他坚持亲自清点战场遗留武器。
遇难那天他本可以留在指挥部,但听说张店附近还有未收缴的枪支,立刻跳上吉普车。
敌机扫射时,警卫员看见他最后的表情不是恐惧,而是下意识去护住怀里的物资清单。
这份染血的清单后来被送到陈毅案头,上面详细标注着每一挺机枪、每一箱弹药的位置。
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张元寿的墓被修成螺旋梯形,9.2米高的台阶象征他生前爱爬山的习惯。
陈毅题写的“运筹帷幄永忆英才”刻在碑亭上,但更多人记得的是他卷着裤腿在泥地里拾稻穗的背影。
女儿张晓卫长大后捐赠遗物时,最珍贵的是一本1946年的账本,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依然清晰:盐三十斤、绑带二十卷、子弹五千发……每个数字后面都画着红圈,那是他熬夜核对时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