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8-13 11:17:08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1936年,李爱珍出生在福建一个华侨家庭,战乱年代山河破碎的景象在她心里种下报国的种子。   1954年她考进复旦大学化学系,废寝忘食地钻研,成了校园里的佼佼者,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上海冶金研究所,从实习员干起,踏上了半导体研究的漫长道路。   那会儿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几乎是空白,西方技术封锁得死死的,科研条件更是艰苦,但李爱珍没退缩偏要迎难而上,投身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   1980年,她得到公派机会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进修,接触到最前沿的半导体技术,她拜访了“分子束外延之父”卓以和,汲取宝贵经验。   回国后她迅速组建团队,建起分子束外延实验室,决心攻克这项被西方垄断的“卡脖子”技术,实验室条件简陋,沈阳的冬天冷得让人手脚生冻疮,她和团队却咬牙坚持,日夜奋战。   1984年,他们成功研发出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让中国跻身全球少数掌握这门技术的国家,之后她又在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取得突破,带领中国在5至8微米波段的半导体激光器研究站上世界前列,这些成果不仅打破了技术壁垒,还为国防和民生创造了巨大价值。   李爱珍的贡献有目共睹,她发表近200篇论文拥有20多项专利,2005年还拿下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按理说这样的成绩早该让她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可命运偏爱捉弄人。   1999到2005年,她四次申请院士却都铩羽而归,第一次因人脉有限,只有一位院士推荐,没达到三人门槛。   后来几次虽有更多院士支持,但严格的年龄限制,60岁以上需六位院士推荐,最后一次她还超龄,让她屡次与院士擦肩。   这样的结果让很多人替她抱不平,她的科研成就明明超过了不少当选者,可评选机制的条条框框却挡住了她。   2007年,意外的荣光降临,美国国家科学院仅凭她的一份论文目录,就选她为外籍院士,这份殊荣全球不过十人,她是唯一的女性。   消息传回国内有人感慨中国留不住人才,有人质疑评选机制,但更多人为她的成就骄傲,可李爱珍却淡然处之,她没选择留在美国,而是继续扎根中国,守在科研一线。   她说:“祖国的培养是她一切成就的根基,没有中国科学院的平台,就没有她的今天!”如今她年近九十,她还在实验室忙碌培养新一代半导体人才。   李爱珍的故事最动人的是她的家国情怀,父母是归国华侨,从小教她心怀祖国,在美国她两次拒绝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她把分子束外延技术无私献给国家,没卖给资本市场,惠及了更广泛的领域。   面对外界的议论她从不辩解,只用行动证明忠诚始终保留中国国籍从未动摇信念。

0 阅读:32
小加娱的史书

小加娱的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