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6年,周恩来走在上海街头,一个小孩热情地跑了过来跟他打招呼:“周伯伯。”谁知周总理听完后,却立刻神色大变,转身就走! (参考资料:2017-08-03 人民网——何人领导的情报系统能掌握任何国民党核心军事机密) 故事要从吴克坚开始说起,吴克坚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出生在湖南平江一个清贫家庭,祖父靠着理发营生勉强维持生计。 年仅十七八岁时,吴克坚便已高小毕业,为了谋生,选择在当地学校做起了教师,正是在这青年时期,他深受进步思想熏陶,内心萌发了对革命的向往,于1924年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由于武汉的党组织遭受破坏,他不得不辗转来到上海,在那里,他先是在江苏省委负责工人运动,又逐步深入到更为隐秘的“内交”工作,正是这一时期,在吴克坚29岁那年,他第一次将情报送到周恩来手中。 周恩来独具慧眼,看中了他的潜质,随即将其吸纳进中央特科,自此,吴克坚正式走上那条无声的隐蔽战线。 到了1941年吴兆力出生时,吴克坚已在重庆《新华日报》担任总编辑,而这无疑是他进行秘密情报工作的绝佳掩护。 1945年秋天,局势紧张,党中央将一项重任——对敌隐蔽斗争的全盘指挥权交给了他,让他立即前往上海开展工作,吴克坚不负重托,迅速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系统。 这个网络如同八爪鱼般深入敌穴,发展并掌控了约1500多名工作关系,同时还建立了9部秘密电台,这些情报触角遍布东北、华北、西南、中南、华东乃至香港等地。 收集的信息更是包罗万象,不仅有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还涵盖了政治、经济、敌特宪、策反以及各民主党派的动态,甚至还包括营救被捕同志的宝贵线索。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吴克坚领导下的情报人员,真正做到了“按着蒋介石的脉搏”。 例如,被誉为情报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沈安娜,她以蒋介石速记员的身份潜伏在重庆,将会议上大量的机密情报通过吴克坚在上海的电台源源不断传往党中央。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吴克坚的情报人员竟然能够深入到国民党国防部的核心部门——三厅,成功与负责国民党全军编制、装备、部署、调动和作战计划的三厅厅长郭汝瑰建立了情报关系。 这些被及时送回中央的绝密情报,如同把把无形的手术刀,精准辅助了“三大战役”、“渡江作战”、“和平谈判”以及“解放上海”等正面战场上的重大军事行动,为我党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先机。 然而,吴克坚系统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壮举,莫过于1949年4月,成功策反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的40多艘军舰和千余名官兵集体起义,这一事件如同晴天霹雳,震惊国内外,极大地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 此外,他还成功策反了国民党最大的军舰“重庆号”起义,以及湖南的程潜、陈明仁两位高级将领的起义,甚至连上海提篮桥监狱的典狱长都被策反,从而成功营救了许多被囚的革命志士。 所有这些,都证明着这个情报系统在如此危险且复杂的环境中,是如何持续保持着人员无一人被捕、秘密电台无一部被敌特侦破的惊人纪录,简直堪称奇迹。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智慧和谨慎,才能让这份“无声的胜利”得以维系? 1946年9月16日,周恩来为了抗议国民党破坏和平谈判,愤然离开了南京,来到上海,当时,他前去看望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巧合的是,刚到上海的吴克坚一家,正临时挤住在王清姐姐家里,与许广平恰好是邻居。 吴克坚的儿子吴兆力那天正在弄堂里玩耍,小孩子见到熟悉的人总是格外高兴,情不自禁喊了一声“周伯伯”。 周恩来看见吴兆力后,本能地警觉起来,想要匆匆走开,可小兆力还在身后一个劲地喊着,周恩来只好过来摸了摸他的头,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吴兆力回家后,将自己遇到“周伯伯”的事告诉了父亲,谁知,吴克坚立刻警觉起来,第二天就带领全家迅速搬离了住处,一刻也没有耽搁。 解放后,吴克坚才对吴兆力提起此事,语重心长地讲解那时周总理的身份,以及当街喊“周伯伯”的危险,从这件事,足以看出吴克坚的防范意识有多么深刻。 而吴克坚亲自传递情报的方式,更是彰显了他临危不乱的胆识和缜密的思维,每当遇到特别重要的情报,吴克坚都会亲力亲为。 他会特意买来高贵的绸缎,然后将情报巧妙地藏匿在绸缎的最深处,层层包裹,让它看起来像一件精致的高档礼物。 有一次,他遭遇了军警的检查,但他没有丝毫慌乱,坐在车里下了车后,他从容不迫地拿起绸缎,一层一层地,慢悠悠地打开给军警看,脸上沉着,面不改色。 最终,那些军警反而因不耐烦而让他赶紧离开了,重要情报就这样在眼皮底下成功传递了出去,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正是他能够在刀尖上跳舞,却毫发无损的关键所在。 吴克坚,这位从“将军县”走出的隐蔽战线领导人,他所创造的“无一人被捕,秘密电台无一被侦破”的奇迹,无疑是战争史上的一笔瑰宝,他用严谨、冷静、胆识,为中国的解放事业铸就了一道道“无形之剑”。
[太阳]1946年,周恩来走在上海街头,一个小孩热情地跑了过来跟他打招呼:“周伯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13 19:15: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