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一天,已辞去领导职务的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找到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发

瑶光映心曲 2025-08-13 19:46:14

1982年的一天,已辞去领导职务的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找到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发牢骚讲,现在批大寨的声音太多了,把大寨搞成反面典型了,强调说毛主席在的时候,可没有人敢这样。 陈永贵1914年生在山西昔阳大寨村,那地方山多地少,穷得没法说。他六岁丧父,从小给人干活讨饭吃,没读过书,认字都费劲。抗日时候,他参加农会,帮着减租减息,1948年入党。新中国成立后,从村生产委员干起,当上支部书记,领村民修梯田、挖水渠,把坡地变耕地。粮食亩产从1952年的237斤涨到1962年的774斤,这让他成了全国劳模。1964年,国家号召学大寨,他的名声传开,先当昔阳县委书记,再升山西省委书记。1970年进中央委员会,1973年成政治局委员,1975年做国务院副总理,管农业。他推集体经济,自力更生,全国到处学大寨。1980年辞职后,去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日子低调了。 大寨模式靠集体力量办大事,自力更生改造山地,修了9330处水利工程,新添耕地9.8万亩,产量翻倍。但推广中出问题,山西昔阳虚报产量2.7亿斤,多报24%,水利建设死伤上千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制推行,大寨集体模式不适应,媒体批评它忽略机械,数据美化,南方开梯田还破坏生态。1980年中央转发山西报告,总结大寨从先进变左倾教训。陈永贵对大寨感情深,接受不了这些声音。1982年,他找李先念抱怨批大寨声音多,把它变反面典型,还说毛主席时代没人敢这样。李先念解释,大寨是集体经济产物,现在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科学,宣传有误,靠人力畜力但上级调机械,数据调整过。陈永贵听后收起牢骚,不看那些报道。李先念让别送内参给他,免得影响身体。这次谈话反映农业从集体到家庭转变,大寨成历史产物。 1982年底,昔阳包产到户,陈永贵问大寨人愿不愿意。高玉良说他接受形势。万里说农村改革突破学大寨阻力。中央83号文件下发,陈永贵关注但适应了。晚年他回村看看,保持农民习惯,但健康差,咳嗽重。1986年3月26日,因肺癌在北京医院去世,72岁。骨灰葬大寨虎头山,追悼会按副总理待遇,华国锋等出席。 陈永贵一生从农民到高官,靠大寨模式上位,但时代变迁让它从典型变教训。这反映中国农业政策调整,集体到家庭的转变,推动农村发展。但大寨推广中虚报、伤亡等问题,也暴露了盲目跟风的弊端。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批评声音多,目的是纠偏,推动科学生产。陈永贵对大寨的坚持,体现老一代干部的感情,但最终顺应新政策,避免身体受影响。李先念的解释基于实际,强调宣传偏差,如机械援助未提,数据处理不当。这些细节说明过去模式有局限,现在家庭承包更接地气,符合农民需求。 大寨从1964年全国学,到1980年后被批,过程曲折。陈永贵领头时,村民战天斗地,成绩实打实,但全国推广忽略本地条件,导致南方生态问题。中央报告指出左倾错误,目的是总结经验,避免重蹈覆辙。陈永贵1982年找李先念,正是对这些变化的不适,但谈话后他平静下来,不再纠结。这件事小,却折射大时代,农业从计划到市场,从集体到个体,解放了生产力。 后续发展中,昔阳包产到户后,大寨村民多数支持,产量稳定上升。陈永贵虽忧心,但没干预太多。1983年文件强调家庭承包,他逐步认可。晚年健康问题严重,咳嗽转为肺癌,住院治疗无效去世。追悼会规格高,体现对他的肯定,尽管大寨模式已过时。他的骨灰回虎头山,象征根在大寨。

0 阅读:32
瑶光映心曲

瑶光映心曲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