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英雄模范人物:明德英 她,1911年出生于山东沂南县一个贫苦农家,两岁那年

趣史小研究 2025-08-14 00:33:29

新中国英雄模范人物:明德英 她,1911年出生于山东沂南县一个贫苦农家,两岁那年因病失声。一个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生活自是不易。但也正是这样的身体限制,没有淹没她向善的本能,反倒让她的付出更让人动容。 抗战全面爆发后,沂蒙山区成了八路军纵队的重要活动地。1941年冬,日伪军严密“扫荡”沂南牧马池村。当时,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被重重包围,一名年轻战士在突围中被子弹击中腿部,血流不止。那时,周围根本没有医疗队,伤员在零下的山野里岌岌可危。明德英听说情况后,跟丈夫李开田赶到现场。她摸不准距离,没法说话,却凭着直觉和战友的指挥,准确地将伤口简单清理,用破布临时包扎。 可伤员因失血太多,一旦缺水就随时可能休克。眼看村里唯一的井水离得太远,去取水又会引来敌人注意。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乳汁给他补充体液。这段真切的救护过程,后来成了“沂蒙红嫂”的金典。人们传唱:农村妇女的乳汁,救活了战士的生命。这里不需要任何比喻,也不用什么华丽词藻,事实本身就足够震撼。 接下来的半个月,她和丈夫把全部家当都拿出来,给伤员找药、找被褥,还偷偷送来大米和咸菜。伤员康复后重新奔赴前线,对明德英夫妇的恩情铭记在心。这个故事不是小说,不是戏剧,它发生在1941年11月4日那一夜,发生在牧马池村的沟壑里。 两年后,1943年春,日伪军再次大举围剿。这一次,牵涉到的是军医处香炉石分所的年轻看护员庄新民,他才十三岁。庄新民腿上中弹,哭也哭不出声来。明德英得知后,带着丈夫冲进危险区,将他抱出枪林弹雨之地。那一刻,他们没有退缩,顶着子弹穿过几百米的空地,才把孩子安全送到山洞里。她再次用自身体力背着伤员,爬过陡峭山坡,把他护送到大本营医疗点。庄新民后来也一直活跃在抗日前线,他多次当面向明德英鞠躬,说“嫂子,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把这几个事例串起来,不难看出明德英身上有三种品质:机敏、坚韧和无私。机敏,是指她能迅速判断局势,准确处置伤员;坚韧,是她面对人生境遇的顽强;无私,更是她舍己救人的大爱。抛开浪漫和戏剧化,只看事实,这些都是真的。 很多人称她是“沂蒙红嫂”原型,但真正的明德英,没有任何夸大。小说《红嫂》里写的场景,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里的唱段,都是艺术再现。艺术可以加工,但历史的脉络不能扭曲。我们纪念她,并不是膜拜一个符号,而是尊重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个体,以及她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点滴生命。 解放后,明德英依旧把党和军队放在心头。她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送进子弟兵队伍,哪怕家里并不富裕,也要把后代培养成军人。这种爱党爱军的传统,在一个普通乡村家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专门到沂南看望她,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四句话,说的是山高水长,更说的是人的功德高尚,永远不会被遗忘。 在我看来,明德英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在于她当时有多么惊心动魄的英雄壮举,而在于她在日常生活里的坚持。失声的孩子,到头来却用行动说话;贫苦的农妇,到头来却用大爱支撑起战士的希望;山村妇人,成为民族记忆中的红嫂。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