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女英烈王宝霞 1920年,王宝霞出生在合肥一个封建大家庭。家境殷实,父亲在地

趣史小研究 2025-08-14 00:33:36

淮上女英烈王宝霞 1920年,王宝霞出生在合肥一个封建大家庭。家境殷实,父亲在地方上有些名望。照当时的规矩,她本可以循着“三从四德”的路子,安稳做个大家闺秀。但偏偏她性子活泼,待人诚恳,做事认真,在合肥女子职业学校读书时,朋友多得很。熟悉她的人都说,这姑娘不光笑起来眼睛亮,还肯干事,有主意。 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炸响全国,全面抗战开始。合肥的日子也很快不安稳起来。17岁的王宝霞随家人搬到安徽临时省会六安。那一年,她的生活轨迹彻底改了方向。 在六安,她参加了国共合作下的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父亲支持她去,这在那个年代算是开明的了。她和大姑姑、小姑姑、姐姐一起进了妇女战地服务团。任务很杂——宣传抗日、开妇女识字班、做军鞋棉衣、慰问伤员……哪一件不是实打实的活儿? 有人说,城里出来的姑娘怕苦,但王宝霞不是。每月津贴12块钱,吃穿全靠它,冬天就两条单裤、一件绒衣,一床薄被。可她从不抱怨。反倒是苦活累活,她总抢着干。一次,组织派她送情报去俞家湾,那时国民党顽固派正严防死守,生怕共产党活动。她一路机警,躲过盘查,准时送到——这可不是简单的差事,被抓住就是掉脑袋的事。 1939年6月,19岁的王宝霞光荣入党。从那以后,她不只是干后勤活了,而是直接投身根据地建设。 1940年夏天,八路军第四纵队在彭雪枫司令员带领下,到达蒙城、凤台、怀远一带,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王宝霞被调到怀远三区当区委干事,还兼妇女工作。20岁的她,带着一帮妇女做宣传、筹物资,把三区的抗日工作搞得有声有色。9月底,怀远县在龙亢召开县妇女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她带的队伍人数最多。 可抗日根据地的边沿区,危险随时可能压过来。1940年10月2日,王宝霞到三区西部的潘集乡工作,还要收集妇救会代做的军鞋。潘集是三县交界的乱地,土匪、顽军混杂。汪家圩的反动地主汪海波,平日横行霸道,把抗日区政权恨到骨子里。 10月1日晚,汪海波得知潘集乡要开会,连夜纠集土匪煽动千余红枪会成员袭击乡政府,抓了乡党支部书记刘墨舞。他们甚至换上新四军的军装,假装站岗,准备逮捕前来开会的人。 那天中午,王宝霞在村里做群众工作,被热情的农户留饭吃。她怕给人添麻烦,拒绝了,往乡公所走。群众看见她,急忙摆手示意别去,可已经来不及了,她走进了设下的圈套。 被捕后,王宝霞和刘墨舞、李华庭三人被带去严刑审讯。国民党顽固派县长李大昶亲自出面——这人还曾和王宝霞父亲共事过。按常理,多少会手下留情,可事实相反,他变本加厉,让人先吊起来,再绑在门板上抽打,还用那套旧礼教训斥她:“女人家不在家守三从四德,出来胡跑什么?” 王宝霞的回答干脆:“我是出来抗日的。难道抗日有罪吗?” 李大昶恼羞成怒,骂她“外出作匪”。她毫不退让:“你们才是匪,我抗日无罪!”这句话,换来的是更残忍的酷刑。 三区区委和六八九团多方营救,要求立即释放人。但顽方无视警告,继续施刑。最后,他们把三人押到汪圩湖沟头坟前枪杀。临刑前,三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就是震动涡河两岸的“平阿山惨案”。 消息传回根据地,部队和群众义愤填膺。10月4日,新四军六八九团副团长周世忠率一个营包围汪圩北平阿山顽匪,激战数小时,当场击毙匪首汪海波等百余人,俘虏三百多人。第二天,三区区委和部队到烈士坟前致哀。 王宝霞的生命,停在了20岁。她没有等到胜利的消息,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 多年后,周世忠已是武汉军区司令员,他写下《回忆平阿山惨案》,并为三位烈士作诗纪念。诗里没有华丽辞藻,全是沉甸甸的真情——“革命英雄豪气壮,换得人民天下安。”这是过来人发自肺腑的认定。

0 阅读:22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