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慌了!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为了阻止他回国,更是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 想象一下未来的城市里,每栋大楼的玻璃都能发电,路上的电动车随时随地充电,甚至你家窗户都能给手机充个电。 而推动这一切的,却是一个从四川走出来的普通人——潘锦功。 潘锦功出生在成都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也没啥特别的光环,就是对化学实验有种近乎痴迷的热爱。 别的孩子可能在玩游戏,他在家里摆弄试管烧瓶,琢磨各种化学反应能整出啥名堂。 父母一开始不太懂儿子为啥这么着迷,但看他那么投入,也就咬牙支持,给他买点简单的实验器材。 那时候,新能源还是个挺前沿的领域,太阳能技术刚开始冒头。 他敏锐地觉得,未来的能源革命肯定跟光电材料脱不了干系。 尤其是怎么让太阳能转化更高效、更贴近生活,成了他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想法。 这颗种子埋下后,慢慢生根发芽,成了他后来职业生涯的起点。 毕业后,潘锦功进入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公司,开始钻研一种叫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的技术。 就是让普通玻璃变成能发电的“超级玻璃”,这可不是普通的太阳能板,而是把一层只有4微米厚的碲化镉薄膜涂在玻璃上,阳光一照,就能直接发电。 这种玻璃不仅能用在建筑上,还能装在屋顶、幕墙,甚至未来可能铺到路上。 要说这项技术的牛气之处,简单点讲,一块差不多2平方米的发电玻璃,一年能发270千瓦时的电,够一个普通家庭用。 它在阴天或者光线不好的地方也能发电,不像传统太阳能板那么挑剔环境。 潘锦功和他的团队没少下苦功夫,从提纯碲材料到优化生产工艺,硬是把实验室的光电转换效率从8.72%提到20.24%,生产线上的效率也达到16.18%。 2017年,他们搞出了全球首块1.92平方米的大型碲化镉发电玻璃,还拿下34项专利,其中19项是中国独有的发明专利。 潘锦功的技术不仅用在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杭州会展中心这些大项目上,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里也有它的身影,为绿色奥运添了把力。 这让人想起钱学森当年的故事,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坚定回国报效,他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科学家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 现在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占了超过四成的产能,投资规模高到吓人,远超其他国家。 碲化镉发电玻璃作为薄膜太阳能的一支,成本低、效率高,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新名片。 跟传统晶硅技术比,它更轻薄、更灵活,能无缝融入城市建筑,未来甚至可能用在交通工具或者可穿戴设备上。 这种跨领域的创新,硬是把玻璃从建筑材料变成了能源革命的先锋。 这技术还能帮着消耗过剩的玻璃产能,顺便带动非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的结合,搞出全新的绿色建材产业。 成都中建材的碲化镉玻璃年产能达到100兆瓦,每年能发1.1亿多千瓦时的电,省下将近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将近12万吨。 潘锦功的碲化镉发电玻璃,不只是一项技术,更是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舞台上的新名片。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印度T-800级别碳纤维研发失败印度航天局牵头的T-800级别碳纤维研发
【35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