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儒林外史》,写尽清代读书人的荒唐与悲凉 乾隆年间的南京城,一位叫吴敬梓的落魄文人正伏案疾书。他花了十几年,写了五十六回、四十万字,刻画了近两百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后来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讽刺小说"的《儒林外史》。翻开这本书,就像推开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大门,看到科举制度下,一群读书人的疯狂与挣扎。 范进中举:一场跨越半生的疯癫 书中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范进。五十多岁还在考秀才,被岳父胡屠户指着鼻子骂"现世宝"。当他终于中了举人,报喜的人上门时,这位老秀才正在集上卖鸡换米。得知喜讯的瞬间,范进拍手大笑,一跤跌倒,竟疯了过去。 这疯癫背后,是整整半生的屈辱:住茅草屋,吃不上饭,连乡试的盘缠都是借的。而中举后,乡绅送田宅,邻居送财物,连曾经骂他的胡屠户,都战战兢兢地称他"文曲星"。吴敬梓只用一个疯癫的细节,就撕开了科举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虚伪面纱。 严监生临终:两根手指里的人性扭曲 还有那个著名的严监生。临死前他伸着两根手指,总不肯断气。众人猜是惦念两笔银子,或是两个亲人,都不对。最后还是妻子赵氏懂他:"你是见那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恐费了油。"直到挑掉一根,严监生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个吝啬到极致的形象,其实是个秀才。他苦读多年却没中举,只能靠经商攒钱,却一辈子被"功名"二字绑架。连临死前,都被这社会逼成了守财奴——因为在那个时代,没功名的富人,终究是任人拿捏的肥肉。 杜少卿携妻游山:黑暗里的一点光 当然,书中也有清流。杜少卿出身名门,却拒绝科举,反而拉着妻子的手,在清凉山上游山玩水,被路人嘲笑也不在意。他散尽家财接济穷人,别人劝他为子孙留后路,他却说:"我又不是地藏王,怎地要我去济死救活?只是见了些人穷苦,心里不忍。" 吴敬梓写杜少卿,其实是在写自己。他出身安徽望族,却因拒绝科举被家族排挤,晚年在南京靠卖文度日。但正是这份亲历的坎坷,让他看透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它让读书人成了追名逐利的疯子,让社会成了"笑贫不笑娼"的名利场。 如今再读《儒林外史》,那些疯癫、贪婪、虚伪的人物,依然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吴敬梓用一支笔,不仅记录了康雍乾的世相,更写透了人性在制度压迫下的变形。难怪有人说,读懂了《儒林外史》,就看懂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痛处——那痛,藏在范进的疯笑里,藏在严监生的手指里,也藏在每个被"功名"二字困住的灵魂里。#儒林外史#
1407年朱棣下诏选美,当美女们被送至紫禁城后,锦衣卫首领纪刚先挑了其中最漂亮的
【7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