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或许在走李承晚的老路,当初李承晚也非常倔强的不签字,认为南朝鲜还可以一搏。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打脸,最后被打得鼻青脸肿,你签与不签都改变不了结局。 1953年6月的朝鲜半岛,雨夜里南朝鲜的战俘营暗流涌动。李承晚偷偷下令,把2.7万名中朝战俘强行编进自己的军队,想靠“人海战术”破坏停战协议。 他心里盘算着:只要战争不停,美国就不会撤军,自己的总统宝座就能坐稳。可他忘了,志愿军从来不吃“挑衅”这一套。 7月13号晚上,彭德怀元帅一声令下,1000多门大炮半小时内砸了1900吨炮弹,南朝鲜军的阵地直接变成火海。 金城战役里,志愿军的火箭炮和高射炮像下雨似的,把李承晚的“王牌部队”打得抱头鼠窜。这场仗,不仅打掉了南朝鲜军的士气,更让美国看清了:这个“盟友”就是个拖油瓶。 最后,1953年7月27号,朝鲜停战协议还是签了。李承晚虽然被迫签字,但政治生涯也到头了。 1960年,老百姓实在受不了,爆发了“四一九革命”,他被迫辞职,流亡美国,在夏威夷的孤岛上郁郁而终。 回到2025年,泽连斯基的处境和李承晚简直一模一样。欧盟天天说“支持你入盟”,可乌克兰的战场却像个无底洞——工厂炸没了,农田荒了,1500万难民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泽连斯基可能觉得:只要我继续打,就能换来更多国际支持。可他忘了,李承晚的教训:当战争变成“消耗战”,最先撑不住的肯定是弱者。 美国的军援不是白给的,欧盟的承诺也带着条件。乌克兰现在就像个“提线木偶”,美国让往东,欧盟让往西,自己却没了主心骨。 更糟的是,乌克兰内部也开始闹矛盾:前线的士兵打累了,后方的老百姓想和平。 从李承晚到泽连斯基,历史像个复读机,反复念叨一个道理:弱者靠“倔强”对抗强者,最后只能自取其辱。 李承晚的挑衅,换来的是志愿军的1900吨炮弹;泽连斯基的坚持,能不能换来乌克兰的“胜利”?答案可能不太乐观。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理想主义”的舞台,而是“谁拳头硬谁说话”的地方。 乌克兰的未来,不取决于泽连斯基的演讲多激动,也不取决于欧盟的承诺多动听,而取决于乌克兰能不能在战场上守住底线,在经济上自己站起来,在政治上不被别人当枪使。 泽连斯基的“硬刚”,让人想起李承晚的“不甘”。但历史已经证明,光倔强没用,得有脑子。乌克兰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打到最后一刻”的口号,而是“边打边谈”的智慧。 乌克兰得认清现实:俄乌冲突已经变成“拉锯战”,乌克兰的国力根本撑不起长期战争。与其“硬撑”,不如一边打一边找机会谈判,至少能少死点人,少炸点地。 乌克兰得小心“被利用”。美国的军援、欧盟的承诺,背后都是各自的算计。乌克兰不能当“大国的棋子”,得争取当“区域的主角”,比如和中立国家合作,或者推动地区安全机制。 前线的士兵、后方的老百姓、流亡的难民,都是乌克兰的力量。只有大家心往一处使,才能在战争里守住底线,在和平里重建家园。
220年,刘备最心爱的谋士法正重病,临死前他写密信给刘封:“你处在嫌疑之地,以后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