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毒酒,李贤痛心疾首道:“我已被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要赶

文史充点站 2025-08-15 12:23:12

648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毒酒,李贤痛心疾首道:“我已被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要赶尽杀绝,把我流放到巴州再杀我?汉朝的吕后也不及她狠毒!”说完,大臣丘神勣把毒酒摆在他面前,李贤仰头一饮而尽。 684年冬天,巴州驿馆里传来一声长叹,29岁的李贤接过宦官递来的毒酒,没有挣扎没有求饶,一饮而尽,这位曾经的太子,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生于655年。他从小聪明过人,6岁能诗,10岁通经史,675年被立为太子后,表现更是出色,经常代父处理朝政,决策英明,深受大臣们赞赏。 680年,25岁的李贤主持编纂《后汉书注》,亲自撰写序言,展现了深厚的文史功底,这部书后来成为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参考,足见他的学术水平,朝野上下都认为大唐有了一位贤明的继承人。 但武则天对这个儿子的才华感到不安,李贤越优秀,对她的威胁就越大,679年,她开始布局除掉这个障碍,先是指使人告发李贤“私养死士”,然后在东宫搜出铠甲兵器。 李贤百口莫辩,这些铠甲确实存在,但按照唐朝制度,太子府有少量武器用于仪仗和护卫是正常的,武则天却借题发挥,指控他“图谋不轨”,要求唐高宗废黜太子。 680年,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临行前他写下那首著名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这首诗以摘瓜比喻武则天对儿子们的迫害。 流放期间李贤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被软禁在驿馆中,行动受到严格限制,巴州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他与外界几乎断绝联系,唯一的慰藉是读书写字,他在这里完成了一些诗作。 683年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的权力进一步巩固,她先立三子李显为帝,然后很快废黜,改立四子李旦,两个儿子都成了她手中的傀儡,而远在巴州的李贤更成了眼中钉。 684年春天,武则天派宦官丘神勣前往巴州,名义上是慰问,实际上是执行死刑,丘神勣到达后,向李贤宣读了太后的密诏,然后递上毒酒,李贤明白这一天终于来了,李贤喝下毒酒后,在驿馆中安静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他没有留下遗言,也没有写下绝命书,当地官员将此事上报朝廷,武则天下令以庶人礼节草草安葬。 李贤的死亡为武则天称帝扫清了最后障碍,690年,她正式建立周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李贤的名字被从官方史书中抹去,仿佛从未存在过。 直到705年武则天去世,李贤才得到平反,唐中宗复位后,追谥他为“章怀太子”,并将其遗骨迁葬到乾陵附近,1971年考古发掘章怀太子墓时,发现了精美的壁画和大量陪葬品,可见唐中宗对这位兄长的愧疚。 李贤墓中的壁画反映了他生前的地位,马球图、狩猎图、仪仗图等画面生动精美,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考古专家认为这些壁画的艺术水平代表了唐代绘画的最高成就。 李贤的悲剧在于他太过优秀。在武则天看来,一个有才华、有威望的儿子比敌人更危险,她需要的是听话的傀儡,而不是有主见的继承人,李贤的《黄台瓜辞》后来成为诗词经典,被收录在《全唐诗》中,这首诗用简单的比喻道出了骨肉相残的悲哀,成为后世文人感慨宫廷斗争残酷的代表作品。 李贤的悲剧也反映了武则天称帝路上的血腥,为了坐稳皇位,她除掉了两个儿子,流放了一个,只留下最听话的李旦,这种对亲情的践踏,即使在帝王家族中也属罕见。 如果李贤选择韬光养晦,是否能够避免悲剧?还是说在武则天的权力布局中,他的命运早已注定? 参考资料:《新唐书·卷八十·李贤传》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