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八路军连长李玉章带人去偷炮弹,正要结束时,一块石头忽砸了下来,响声惊动了隔壁的日军。眼看日军就要进来,李玉章却怎么也不肯走。 一声石头落地的脆响,打破了1940年白彦镇夜晚的死寂。八路军炮兵连长李玉章明明可以带着缴获的炮弹安全撤退,但他偏偏不走。这个看似不合理的决定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个山东汉子的选择,改写了一百多名无辜百姓的命运。 1940年初,八路军115师为扩大鲁南抗日根据地,师部率主力一部于2月14日攻克白彦,3月连续击退了日伪军对白彦的3次进攻,歼其800余人。白彦这个鲁南小镇,成了日军眼中必须拔掉的钉子。 李玉章,山东临沂人,1910年出生在贫苦农家。1939年3月1日,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和第686团在陈光、罗荣桓率领下进入山东,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参军的。从普通战士到炮兵连长,李玉章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山东汉子,有着一般人没有的韧劲和血性。 以1940年为例,八路军总兵力约40万,有步枪9万,轻机枪680挺,重机枪195挺,掷弹筒108架,迫击炮156座,但步枪子弹平均每枪不足20粒,手枪子弹平均每枪23粒,轻机枪子弹平均每枪30粒,掷弹筒和迫击炮平均都只有3颗炮弹。李玉章的炮兵连虽然有两门缴获的日军九二步兵炮,但炮弹少得可怜,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机会来了。日军反攻白彦时带来了大批炮弹,存放在镇北的小学里。侦察员报告说,这些炮弹正好是九二步兵炮用的。李玉章听了心里直痒痒,立马找到团长张仁初请战。 那晚行动开始时,一切都很顺利。张仁初在南面佯攻白彦,吸引日军的注意力,而李玉章则带着炮兵连和一连去学校。他们从后墙挖洞进入,发现里面确实码放着成箱的炮弹。搬运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战士们已经搬出了47箱。 就在李玉章抱着最后两箱炮弹准备递出洞口时,洞口上方一块被挖松的石头突然掉了下来,砸在弹药箱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特别刺耳,立即惊动了隔壁教室里的日军。 按理说,这时候应该立即撤退。49箱炮弹已经够炮兵连用很久了,没必要为了最后两箱冒险。但李玉章却让大家准备战斗,坚决不走。 原来,他想起了隔壁教室里还住着一百多个老乡。这些都是被日军抓来运弹药的苦力,如果八路军就这么走了,日军肯定会把气撒在这些无辜百姓身上。在沂蒙山区,八路军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深,李玉章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老乡们遭殃? 战斗打响了。在狭小的房间里,李玉章带着三班班长杨春生等几个战士与冲进来的日军激战。他一边开火一边大声喊话,让隔壁的老乡们赶紧跟着八路军走。在这场激战中,杨春生和另外两名战士不幸牺牲,但一百多名老乡都安全撤离了。 八路军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期间,共进行战役战斗3840次,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李玉章用缴获的炮弹训练出了一支精锐的炮兵队伍,在后来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但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宁可自己冒险也要保护老百姓的精神,在根据地传为佳话。 1944年秋天,李玉章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当地老百姓自发为他和牺牲的战士们修建了烈士陵园。直到今天,每年清明节都有人去祭扫,缅怀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连长。 那块意外掉落的石头,看似坏了李玉章的好事,实际上却成就了他人生中最光辉的时刻。因为在那个关键时刻,他选择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老百姓的生命。这就是八路军,这就是人民军队的本色。 一块石头改变了战斗进程,但改变不了李玉章保护人民的初心。在生死关头,他的选择诠释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各位读者,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抗战中,八路军连长李玉章带人去偷炮弹,正要结束时,一块石头忽砸了下来,响声惊动了
熹然说历史
2025-08-15 23:17:03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