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的人,竟花费26万,用30年造出一条74米长的桥梁!1989年,就在工程竣工之际,一位外国专家提出疑问,认为这座桥的图纸是拿反的! 1989年刚开春,湖南洞口县的木鱼塘峡谷,迎来了一座新桥的竣工通车,这座桥形貌奇特,桥面车辆通行无碍,然而桥身却像一道巨大的反向弯弓,笔直地垂向深谷。 村民们围观时倍感新奇,而那些远道而来的外国专家,却一个个眉头紧锁,窃窃私语,甚至有人疑虑,这设计图是不是拿反。 谁能想到,这看似“异想天开”的“悬带桥”设计,竟然出自一位仅有初中学历、土生土长的普通技术员之手。 1940年,吴琦瑛出生在洞口县高沙镇一个穷困潦倒的农家,年仅十六岁那年,因家境实在窘迫,还没初中毕业的他便不得不辍学回家,跟着大人到建筑工地,成了一名每天搬砖背沙的少年苦力。 工地上的活累得人直不起腰,多数工友收工后只想倒头便睡,可吴琦瑛却不一样,每当夜幕降临,别人入睡后,他便点上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废寝忘食地翻阅那些从旧书摊淘来的专业书籍。 没有笔纸,他便寻一根树枝,在潮湿的黄泥地上反复比划,硬是把微积分、复杂的数学公式一点点啃了下来。 谁知,他这股不服输、钻研到底的狠劲,竟引起了工地领导的注意,他们看中了这年轻人身上不凡的技术水准与那股不屈不挠的韧劲。 到了1972年,洞口县交通局破格将他调入,专司桥梁项目的技术岗位,此事一传开,周围顿时炸开了锅,背后说闲话、心生嫉妒的人可不少。 这些风言风语,让吴琦瑛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实力证明自己,他首次真正独立接手设计的桥,是“湛田大桥”,这座桥地质复杂,加上县里批下的经费仅有五万块钱,工期又紧,难度不亚于一场大考。 为此,他足足花了七个月时间,白天,他一寸寸勘察地质,晚上则挑灯夜战,一遍遍修改方案,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在施工现场一待就是109个日夜。 最终,他用五万块钱,建起了一座坚固结实的石头“双曲拱桥”,从此以后,他名声大噪,那些曾经想要嘲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 他不仅创造了湖南省内多项首创技术,更是将修桥的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凭着这过人的本事,国家给他颁发了荣誉,他甚至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1988年他接手的“淘金桥”项目,当时,洞口县急着要在木鱼塘峡谷上架设一座桥,可那地方的条件,恶劣到了极限。 两边山崖陡峭如刀削,峡谷底部的山石又是那种风化严重、一碰便容易坍塌的“砂质页岩”。 谷底平时水不深,但到了洪水季节,水位能瞬间暴涨五米,湍急的山洪足以吞噬一切。 若按照老办法修传统的悬索桥或斜拉桥,那得在山底下打很深很深的基础桩,光这样算下来就要花一百多万,面对这样的“死局”,几乎所有人束手无策。 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之际,吴琦瑛在翻阅一本老旧的桥梁专业书,突然有了灵感。 一个久远的词汇像一道闪电般,在他的脑海中跳了出来“自锚上承式悬带桥”,这在当时,无论是中国还是放眼全球,都还没有一个成功的中等跨度实体建桥的先例! 它几乎只是一个存在于纸面上的“幻想”,从未真正付诸实践,但吴琦瑛坚定地认定:这可能就是唯一的出路。 这个大胆的想法无疑是个“逆天而行”的举动,他顶着巨大压力,重新设计图纸,一遍遍模拟受力模型,更是实地测量了几百次。 吴琦瑛每天都守在工地,用实际行动证明,折腾了整整八个月,当淘金桥正式竣工通车时,它只花了二十六万块。 一辆辆拉满木材的大卡车“轰隆隆”地从桥面开过去,底下的那根悬带却稳稳当当,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乱晃。 汹涌的山洪可以顺畅地从桥底下冲过去,对桥体本身丝毫没有冲击,这就是“淘金桥”,它是洞口县这个穷县的现实产物,却在当时成为了世界结构桥梁设计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 从1989年建成通车,一直到2018年,这座外形“反常”的淘金桥,在这片峡谷之上,默默地坚守了整整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的时光里,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一条通道,承载着淘金村村民的日常运输和物资出入,更是成为了洞口县一块独一无二的“地标式”传奇。 它的奇特设计,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工程师慕名前来考察,它被誉为“穷县的现实产物,世界结构桥梁设计的一次飞跃”,这句评价,无疑是对吴琦瑛及其淘金桥最好的褒奖。 在当地百姓心中,淘金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的实体,它更是那个年代突破困境、大胆创新精神的具象化身,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精神图腾。 吴琦瑛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设计了无数的桥梁图纸,为无数老百姓开辟了新的道路。
我侄子考上了大学本科,这本来是高兴事,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昨天,我弟给我打电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