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自动驾驶博弈:技术路线分化与中国L3落地时间表 中美技术优势对比 1. 美国:算法领先与单车智能 特斯拉凭借纯视觉方案(FSD V13)在简单路况下实现“低接管率”,但本土化能力不足:在中国复杂路口(如无保护左转、电瓶车穿行)中接管率显著上升,且对非机动车过度谨慎导致通行效率低下。 Waymo依托超200亿英里仿真数据积累,在旧金山等限定区域试运行L4级Robotaxi,但受限于政策分散化和基建滞后,规模化落地缓慢。 2. 中国:车路协同与场景化突破 华为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在阿维塔06实测中实现西直门早高峰全程0接管,复杂场景响应速度比特斯拉快30%以上。 Momenta通过自研芯片+飞轮大模型,实现无图路口通行(响应<100ms)和城市NOA覆盖全国路网,红绿灯识别率达99.2%。 比亚迪等车企依托本土化数据优化,城市NOP通过率97.6%(特斯拉仅89.3%),10万级车型普及L2+功能。 中国推迟L3商用的三大原因 1. 责任界定难题 L3的核心是事故责任从驾驶员转向车企。国内尚未明确车企担责的法律细则,而奔驰等国际品牌已明确承担L3事故责任,中国车企对风险持谨慎态度。 2. 政策协同待完善 尽管北京、武汉等地出台自动驾驶条例,但全国性法规(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仍聚焦技术标准,商业化准入和保险配套尚未成熟。 3. 技术冗余需求 中国特有交通环境(人车混行、违章穿行)要求更高安全冗余。华为等企业坚持“多传感器融合”路线,需确保系统在强逆光、雨雾等极端场景的稳定性,推迟是为降低失效风险。 中国L3商用时间预测 2025年:高速场景L3试点商用 东风、江淮等车企将在高速公路推出L3车型,政策试点覆盖京港澳、沪昆等干线。 2026年:高速L3规模化落地 华为ADS Pro V3.3等方案完成百万公里路测,车企责任险配套到位,实现成本下探至20万元车型。 2027年:城区L4试运行 车路云协同生态完善(50+城市部署智能路侧单元),华为、Momenta在北上广深启动Robotaxi服务。 商用车率先破局 干线物流L3已先行!一汽解放L3重卡2020年交付京东物流,高速节油8%;2025年新能源重卡L3渗透率超25%。 中美竞局本质是 “规模生态”与“算法创新”的对抗:中国以政策驱动+全产业链控制成本,美国以端到端算法突破场景泛化。短期看,美国在法规落地占先机;长期看,中国凭借车路协同和商用场景渗透,或于2027年实现城区L4反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本田,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95.78亿。比亚迪:2
【26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