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建文元年,南京城外战鼓震天,朱棣的燕军铁骑踏破山河,靖难之役拉开序幕

瑶步踏花归 2025-08-19 13:09:35

1399年,建文元年,南京城外战鼓震天,朱棣的燕军铁骑踏破山河,靖难之役拉开序幕。 徐辉祖,魏国公徐达长子,站在南京城头,目光如炬。他身披重甲,手握长矛,身后是金川门的残垣断壁。 身为建文帝的忠臣,他肩负守城重任,却也深知,这场战争不仅关乎江山,更关乎家族荣辱。 徐辉祖的父亲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功勋卓著,获赐免死铁券,保子孙两代免死。然而,朱棣起兵反叛,身为徐达女婿的他,却让徐辉祖陷入忠孝两难的境地。 战火蔓延,燕军步步紧逼,建文四年(1402)四月,灵璧一战,徐辉祖率军死守,亲手斩杀燕军大将李斌,震慑敌军。然而,城池终究难保,金川门破,南京沦陷。 那一刻,徐辉祖没有逃。他卸下盔甲,换上麻衣,赤足散发,独自走进徐府祠堂。祠堂正厅,金匾高悬,上书朱元璋亲赐的“破虏平蛮”四字,鎏金神龛里,徐达的塑像肃穆而立。 徐辉祖跪在地上,双手紧握洪武三年赐下的铁券,泪水滑落。他低声呢喃:“父亲,儿臣何以面对您?”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燕军攻入南京,朱棣即位,改元永乐。徐辉祖的命运悬于一线。祠堂外,燕军将士刀光剑影,门楣白绫飘摇,府兵持刀肃立。 朱棣的心腹陈瑛冷笑:“徐辉祖抗命至此,留之何用?”他主张即刻处死,以绝后患。然而,朱棣却犹豫了。徐辉祖不仅是功臣之后,更是他的大舅子,杀他,恐担“诛功臣”的骂名。 夜深,朱棣独坐奉天殿,召来僧人道衍,叹道:“朕宁负叛逆名,不负中山王。”中山王,正是徐达的封号。 就在此时,徐皇后——徐达之女、朱棣之妻——闻讯赶来。她解下金簪,散发跪于奉天门,身后宫人捧着徐达生前的战甲,声泪俱下:“兄长忠于社稷,望陛下念父皇恩德,留他一命!”这一跪,撼动了朱棣的心。 祠堂内,徐辉祖紧握铁券,铭文清晰:“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他知道,铁券虽是朱元璋的恩赐,却未必能保全性命。 他闭上眼,回忆起父亲征战沙场的背影,回忆起幼时父亲教他握刀的场景。那一刻,他下定决心:即便身死,也要守住徐氏的忠魂。 永乐元年,朱棣下旨,革除徐辉祖爵位,幽禁于南京府邸,每年仅赐米五百石。徐辉祖自号“贞白”,寓意心志清白,宁死不屈。 幽禁的日子,他每日焚香拜祭父亲,翻阅《明实录》,书写“生为明臣,死为明魂”的誓言。院中老槐树下,他常凝望远方,思念建文帝的音容,感慨世事无常。 永乐五年,徐辉祖病重,临终前留下遗书:“我生为明臣,死亦为明魂。”他将铁券交予长子徐钦,叮嘱:“此券非免死之物,乃忠义之证。” 他闭上眼,嘴角泛起一丝释然的笑意。身后,南京太平南路的忠节坊上,后人补刻“铁骨丹心”四字,纪念这位忠烈。 徐辉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靖难之役的硝烟。明末史家李贽叹道:“当棣篡立,诸公卿膝行委命,辉祖独守父祠,真社稷臣也!” 钱谦益更将其与方孝孺、黄子澄并称“靖难忠烈”。他的抗节,不仅保住了徐氏的清白,更在乱世中为后人树起了忠义的标杆。 六百年前的徐辉祖,面对生死抉择,选择了以忠义对抗命运。他的泪水,落在铁券之上,化作历史的回响。那一刻,他不仅是徐达之子,更是明朝的脊梁。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罪惟录》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