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8岁的陈鲁豫跷着二郎腿,采访78岁的袁隆平时,冷不丁地问了一句:“您认识巩俐吗?”袁老愣了一下,如实答道:“不认识。”陈鲁豫又紧接着追问:“您认识周杰伦吗?”袁老直摇头,说确实不认识。陈鲁豫不依不饶,仍调侃袁老喜不喜欢追看美女。 那一年,巩俐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她早已凭借《红高粱》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接连出演多部国际影片,在国外颇有知名度。 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她是一位代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明星,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符号,袁隆平说“不认识”,观众难以立刻消化。 鲁豫没有停下,而是继续追问,她紧接着提起另一个名字:周杰伦,此时的周杰伦正处于事业巅峰,他的专辑销量遍布亚洲,音乐风格深受年轻人追捧,演唱会一票难求。 观众对这个名字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巩俐,鲁豫在当下的逻辑是,如果连这样的歌手也不认识,那就足以引出效果。 袁隆平再次摇头,他的回答依旧干脆,这位科研人员的世界几乎与娱乐完全无关,他长期奔走在田间地头,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中。 他回答得轻描淡写,但观众却捕捉到了意外的冲突感,鲁豫没有就此打住,她笑着补了一句轻佻的话,强调袁隆平“太落伍”。 这句话让不少人感到不适,现场观众的反应变得复杂,有人窃笑,有人摇头,也有人沉默,节目组原本希望营造轻松氛围,却在无形中制造出了一种尴尬的张力。 这几分钟的片段最终播出后,引发了大量争议,观众的感受远比现场更强烈,许多人觉得袁隆平这样的人不需要被用明星作为衡量标准。 观众的反弹源于一种直觉。袁隆平早已是世界级科学家,他的研究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娱乐明星固然知名,但在公众心里,科学家与明星的地位无法等量齐观。 袁隆平被拉入这种语境,很多人感到不公,网络上很快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批评鲁豫轻率,有人感慨社会的价值判断出现偏差。 节目组的意图或许只是想让嘉宾更接地气,却没有预料到,这种“破冰”式的提问触碰到了观众的敏感点。 袁隆平本人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他没有就这段插曲多说一句,他的注意力从来不在流行与舆论上,而是始终落在他熟悉的研究领域。 袁隆平的生活轨迹几乎被科研填满,他早年在农村工作时亲眼见过饥饿,他知道什么叫缺粮,也知道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从那时起,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稻田实验上。 几十年里,他一次次改进杂交水稻的品种,带领团队提升产量,他的日常工作很单调,常年在田间观察、记录、培育,失败无数次,仍旧坚持不懈。 他没有时间去看电影,也没有兴趣去追明星的新闻,在他心里,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个,就是让土地长出更多粮食。 因为粮食意味着生命。每当一种新稻谷推广成功,每当看到农民丰收,他都会感到由衷的满足,他把这种满足看作是自己最大的收获。 因此,当外界在讨论娱乐与明星时,他始终保持距离,他的名字被写进教科书,他的成果改变国家的粮食结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就。 鲁豫的补刀曾让人心里一紧,很多观众在那一刻有了对比感:科学家埋头苦干,却被用“不认识明星”来调侃,这种落差感在社会舆论中发酵,渐渐演变为一场价值观的讨论。 袁隆平始终没有回应,他的生活照旧,他每天关心的是稻田的产量,研究团队的进展,农民的收成,他的注意力从未被娱乐话题牵引半分。 这件事随着时间推移并未被遗忘,反而常常被人拿来举例,人们借此反思:真正该被尊敬的人,是不是常常被忽略? 2021年,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传来,全国哀悼,无数人在街头自发排队送别,社交平台上几乎被他的名字刷屏。各地农民捧着稻穗悼念他,学生写下留言,科研人员齐声致敬。 那一刻,人们清晰地意识到,他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人自发表达敬意,公众的心境是沉重的,也是感念的。 沉重的是失去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感念的是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成就,人们明白,今天能够稳定吃饱饭,和他的坚持密不可分。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网易新闻)
台湾博主建国果然没有冤枉王伟忠!王伟忠在采访郭德纲后,又采访了电视剧《藏海传》的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