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火了 火的不是流量噱头是镜头里慢慢展开的民族伤口 1997

朱桓谈数字科技 2025-08-21 10:17:19

电影《南京照相馆》火了 火的不是流量噱头 是镜头里慢慢展开的民族伤口 1997年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捧着《南京大屠杀》英文书稿 指尖还沾着走访幸存者时的茶渍 这本书里有她三年跑遍中国、美国档案馆的成果——外国传教士的日记 日军士兵的悔过书 幸存者带血的伤疤 张纯如说“遗忘是第二次屠杀” 可写这本书时 她不止一次收到日本右翼的威胁信 信封里夹着子弹壳 电话里的谩骂半夜响起 2004年 她不堪精神重负自杀 年仅36岁 《南京照相馆》的导演申奥 翻到张纯如的遗稿时红了眼 遗稿里写“想拍一部能让年轻人看懂的电影” 于是电影选了“照相馆”这个切口——老邮差苏柳昌守着相机 拍过穿旗袍的少女 拍过逃荒的老人 拍过日军进城时的混乱 电影里有段镜头反复改了七次 是幸存者回忆被日军强迫拍照的情节 审核时有人说“太痛了” 申奥坚持“痛才该记住” 最终这段镜头保留下来 成了影院里最安静的三分钟 为什么《南京照相馆》能让观众哭着走出影院?  ① 它把张纯如的文字变成了画面——书里写“幸存者李秀英被刺三十刀” 电影里用慢镜头拍她手上的疤 像老树根盘在皮肤里  ② 它没讲大道理 只讲普通人的痛——照相馆的背景布是“大好河山” 可镜头一转 布后面是躲起来的孩子 攥着母亲的衣角  ③ 它替张纯如完成了“让年轻人看见”的愿望——影院里00后观众擦着眼泪说“原来课本里的‘南京大屠杀’ 是真的有人用命写下来的” 有网友评论“张纯如走了 但她的笔变成了电影的镜头 继续替我们盯着历史” 这话对 就像电影里老邮差说“信要送到 历史也要送到” 我们捧着电影票 其实是捧着张纯如没写完的信 我觉得 《南京照相馆》不是一部电影 是一面镜子 照见我们没忘的痛 照见我们该守的魂 它火得值 因为火的是“不敢忘”的初心 你看过这部电影吗? 你有没有听家里老人讲过南京的事?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朱桓谈数字科技

朱桓谈数字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