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三野副司令粟裕进京公干,恰逢情报部部长李克农也在北京。两人一见面,李克农就质问:“粟裕同志,你别瞒我了,我儿子是不是在前线牺牲了?”粟裕听后愣住,当即打电话将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骂了一通。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全国还不是太平盛世,好多地方战事没断,尤其是南方一些岛屿和边境,部队还在忙着解放任务。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的副司令,那年夏天去北京办大事,主要跟上级汇报作战计划,顺便协调资源,为下一步行动铺路。他这个人打仗有名,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立了大功,可谁想到这次进京,会碰上这么个私人插曲。李克农当时是情报部的部长,工作就是收集各种情报,支持军队和国家安全。他俩都是老同志,平时关系不错,本来见面该聊聊战况啥的,结果李克农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问儿子的事。 李克农的儿子叫李伦,1927年生在安徽巢湖一个革命家庭。从小家里就穷,父亲在外头搞地下工作,母亲赵瑛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得卖掉嫁妆换米面。1933年那年冬天,李伦才六岁,母亲让他给父亲写信,他歪歪扭扭地写了人生第一封家书,里头说自己上小学了,认了些字,家里穷,用捡来的废纸和笔头练字,但学习用功,请父亲放心。这信寄到父亲那儿,李克农看完眼泪直打转,还跟红军领导们传阅,大家读着读着也感动得掉泪。可见那时候革命家庭的苦,不是外人能想的。 后来,1938年抗日战争打得正烈,李伦十一岁,终于见到父亲了。那是桂林,父亲忙着工作,他好奇心重,四处转悠,父亲的同事叶剑英还开玩笑给他起了“小日本”的外号,说他到处“入侵”。没多久,李克农觉得儿子得锻炼,就让十二岁的李伦去当勤务员,干些端茶倒水、扫地印文件、站岗放哨的活儿。那些年小孩子早当家,这段经历让他从小就吃苦耐劳,养成坚韧劲儿。1940年,他十三岁,随父母到延安,那儿聚集了不少革命子女,大家一起学文化、干劳动,氛围热烈,李伦也渐渐懂了啥叫革命事业。 1945年,李伦十八岁,进了延安炮兵学校,学操作炮械、计算轨迹啥的,军校生活苦,但他适应快,成绩突出。1947年初,他听说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缴获了不少榴弹炮,就一个人步行千里去投军,从副营长干起。在战场上,他显露出军事才能,指挥炮兵支援步兵,多次建功。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都参与了,精准用炮火掩护部队推进。上海解放后,南下舟山群岛战役,那是他高光时刻,作为炮兵营长,指挥炮火压制敌方阵地,帮助部队拿下岛屿,荣立一等功。可连续作战太忙,他三年没给家里写信,父亲自然担心,以为出事了。 粟裕听到李克农的问题,马上行动起来,打电话给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训斥他为什么没报告李伦的情况。陈锐霆那边解释,李伦用化名参军,没透露家庭背景,部队只知道他能打仗,不知道他是李克农儿子。粟裕不听那些,强调纪律,要求马上查实。很快反馈回来,李伦好好的,正在前线执行任务。粟裕就让陈锐霆批评李伦,提醒他别忽略家庭联系。李伦挨了批,赶紧写信回家,报告平安。李克农收到信,总算松口气,对儿子聚少离多有些愧疚,但石头落地,继续投入工作。 李伦的军旅路没停。1950年后,他升为重炮团副参谋长,后来调到军委运输部门,负责后勤调度。抗美援朝那会儿,他去朝鲜,组织物资运输,在敌机轰炸下,指挥车队夜行,确保弹药粮食送到前线。那时候物资短缺,任务重,他靠组织能力和意志,完成得不错。回国后,继续在后勤系统干,历任总后勤部军事交通部副部长、部长。1986年当上后勤学院院长,管训练。1988年,六十一岁时授中将军衔,次年升总后勤部副部长,干了四年退休。 退休后,李伦没闲着,经常去军校和部队演讲,讲战场经历,强调纪律和奉献精神。把革命传统传给年轻人,这事儿他干得起劲。一直到2019年,九十二岁高龄在北京逝世,为这个革命家庭画上句号。他的生涯,从小八路到中将,跨越几十年,经历了抗日、解放、抗美援朝等大事,贡献不少。父亲李克农呢,早在他退休前就走了,1962年因脑软化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1950年,三野副司令粟裕进京公干,恰逢情报部部长李克农也在北京。两人一见面,李
历史破局者
2025-08-21 10:31: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