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如何评价此案? 张老太最近总在傍晚时分站在阳台发呆,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老伴徐大爷的工资卡和一张磨得起了毛边的银行回执。 布包是她用旧衣服改的,针脚密密实实,就像老两口攒钱的日子,一分一厘都透着踏实。 可这踏实,在今年夏天被平安银行高新支行搅得稀碎。 老两口跟这家银行打交道快十年了。 以前住高新区时,隔三差五就去存钱,柜台的人都认得徐大爷,老远就喊"徐师傅来啦"。 客户经理贾某更是熟络,逢年过节还会给老两口送点小福字,徐大爷总说"小贾这人实在"。 今年6月,徐大爷那笔12万的定期快到期了。 贾某先打了电话,说有个"比定期强点"的产品,让他过去瞧瞧。 张老太在一旁听见了,赶紧叮嘱:"别听那些花里胡哨的,就续存定期,咱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 徐大爷点点头,揣着存折就出了门。 那天徐大爷回来得挺晚,进门就说办妥了,"小贾给弄的,三年期,利息比原来高,说是现在都不用纸单子了,手机上能看"。 张老太问单子呢,他摆摆手:"银行说电子的安全,丢不了。" 她想再问,徐大爷已经坐在沙发上打起了盹,手里还攥着没锁屏的手机——他眼神不好,平时连微信都不怎么用,更别说查手机银行了。 直到7月底,张老太的侄女来送月饼,随口问起存款利息,徐大爷才想起把手机递给侄女。 小姑娘划了没两下,眉头就皱起来:"叔,这钱没在定期里啊,怎么是笔保险?" 张老太凑过去一看,屏幕上"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几个字刺得她眼睛疼。 徐大爷一下子就急了,抢过手机想自己看,可手指在屏幕上戳来戳去,那些弯弯绕绕的条款看得他头晕。 "我明明存的是定期啊!"他声音都抖了。 第二天一早,老两口就往平安银行跑。 柜台查了半天,说钱确实转到保险公司了,还说这保险得连续交三年,今年交了12万,明年后年还得各交12万,不然前面的钱就白扔了。 徐大爷当时就急得拍了桌子:"我哪有那么多钱年年交?你们这不是坑人吗?" 找贾某,说是休假了;找负责人,一个女的出来,说话客客气气却硬邦邦的:"我们有录音录像,您签字确认过的,犹豫期也提醒过。" 张老太气不过:"录像时你们问一句,他答一句,他哪知道是保险?手机上的提醒?他连短信都不会删,能看见啥?" 更让老两口窝火的是,俩月过去了,连份纸质合同都没见着。 问银行,说"您没要啊";问保险公司,说"电子合同一样有效"。 张老太夜里睡不着,翻来覆去想:"连张纸都没有,万一以后不认账了,我们跟谁说理去?" 8月里,他们跑了5趟银行,3趟保险公司,每次都被"走流程"挡回来。 徐大爷的高血压犯了两回,张老太也瘦了好几斤,家里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俩人对着那笔转账记录发呆。 后来他们打了银保监会的电话,对方说会调查,可日子还得一天天地过。 徐大爷现在见人就念叨:"咱就是想把养老钱存个踏实,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说起来,平安银行也算是大地方,老人们信任才把钱存过去。 可明知道老人不懂电子操作,还借着"熟人"的脸,把定期存款换成要年年交钱的保险,这实在说不过去。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法治视讯2025年08月21日关于《老人到平安银行存款却被办成保险?每年还要交12万元保费!银行:当时老人确认了保险合同,银行有“双录”》的报道
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
一叶知大事
2025-08-22 12:29:18
0
阅读:133
长治久安
银行应该区分存款,理财,保险业务窗口,不要成天不干正经事。公安局也应该把抓坏人,教育好人分开办理,千万别忘了抓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