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55年清官,活了85岁,乾隆贬了刘墉5次,嘉庆却给了他新生 紫禁城的青砖被雨

古往趣话社 2025-08-23 10:29:41

当了55年清官,活了85岁,乾隆贬了刘墉5次,嘉庆却给了他新生 紫禁城的青砖被雨水打湿时,刘墉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走出养心殿。这是他第五次被乾隆贬官,从礼部尚书降到顺天府尹,官阶掉了三级,可他怀里揣着的弹劾和珅党羽的奏折,边角都被手指攥得起了毛边。同僚们都劝他“少管闲事”,说和珅正得圣宠,何必硬碰硬?他却摸着花白的胡须笑道:“官帽可丢,良心不能丢。” 刘墉这辈子像棵倔强的老松,在官场的风雨里站得笔直。30岁入仕那年,他就敢顶着压力查办山东巡抚国泰的贪腐案,哪怕国泰是和珅的亲信,哪怕乾隆暗示“点到为止”,他硬是查得水落石出,逼着国泰伏法。那回乾隆虽赞他“刚正”,却转头就把他调到江宁做知府,远离权力中心。有人说这是敲打,他却把江宁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送他“刘青天”的匾额,他都让人挂在府衙外的槐树上,说“这匾额该对着百姓,提醒我别忘本分”。 在乾隆朝的五十五年里,刘墉的仕途像坐过山车。刚因主持修撰《四库全书》受赏,转眼就因“进呈文稿有误”被贬;刚凭平反冤狱升了官,又因“办事迟缓”被降职。乾隆喜欢他的才华,却又忌惮他的刚直,尤其讨厌他总盯着和珅的贪腐不放。有次乾隆在朝堂上问他:“你说和珅是忠臣还是奸臣?”他弯腰答:“臣老眼昏花,只看得出谁在做事,谁在搂钱。”这话噎得乾隆脸色发青,第二天就下旨把他调到工部管工程——最苦最累,还最容易背黑锅的差事。 可刘墉从没抱怨过。管工程时,他带着干粮去工地监工,把偷工减料的官员怼得哑口无言;贬到地方时,他微服私访,把欺压百姓的劣绅绳之以法。80岁那年,他还拖着病体去河南赈灾,跪在泥地里给灾民分粮,百姓说“刘大人的膝盖比衙门的鼓还灵,一跪就有活路”。他的官服总是洗得发白,家里除了满架的书,连件像样的摆设都没有,有人送金银珠宝,他原封不动退回去,只收百姓送的布鞋、草帽,说“这些比金子还贵重”。 乾隆驾崩那天,刘墉正在家整理旧案牍。听到消息,他对着紫禁城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眼泪掉在泛黄的奏折上。嘉庆亲政后第一晚就密召他入宫,红着眼问:“刘爱卿,和珅这颗毒瘤,该怎么剜?”刘墉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他几十年收集的和珅罪证,从贪污的银两数目到结党营私的名单,记得清清楚楚。“皇上若信老臣,老臣愿主持查办。”他的声音虽苍老,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力量。 那三个月,81岁的刘墉忙得脚不沾地。他顶住和珅党羽的威胁,连夜审讯涉案官员,把和珅贪污的二十亿两白银一笔笔查清。当和珅被赐死的消息传开,百姓在街头放鞭炮,说“刘青天终于等到了晴天”。嘉庆握着他的手说:“爱卿受苦了,先帝亏待你了。”他却摇头:“臣不算苦,苦的是那些被贪腐坑害的百姓。如今皇上圣明,臣就算累死也值。” 此后五年,刘墉成了嘉庆最倚重的大臣。他主持修订律法,废除了不少苛政;他保荐贤才,让有能力的清官得到重用。85岁病逝那天,他还在批改奏折,案头放着刚写好的《劝学篇》,劝诫新科进士“当官要学竹子,扎根泥土,挺直腰杆”。嘉庆亲自去吊唁,看到他家徒四壁,只有一箱旧书和几件旧衣,忍不住落泪:“这样的清官,千年难遇。” 刘墉的一生,像面镜子照出两代帝王的胸襟。乾隆需要他的才华装点盛世,却容不下他的锋芒;嘉庆懂得他的价值,用信任给了他施展抱负的舞台。可无论被贬多少次,他始终守着“清”字诀,用五十五年的坚守证明:官场或许有风雨,但只要良心不丢,正道就不会绝。如今说起刘墉,人们记得他的“罗锅”,更记得他在浑浊世故里,活成了一束不折的光。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古往趣话社

古往趣话社

一起趣话,畅聊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