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被冻了几十年的人解冻时,打开液氮罐的瞬间,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那场

繁星入眸念成诗 2025-08-23 11:44:02

全球首例被冻了几十年的人解冻时,打开液氮罐的瞬间,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 —— 那场面实在有点惊悚,跟预想的 “复活奇迹” 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事儿过去没多久,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倒是在冷冻技术上有了新突破,让人忍不住琢磨:现在这技术,到底能不能成。 2017年的时候,美国的科学家把全球第一例冷冻人体,从液氮罐里取出来,这具尸体已经被冻了整整50年。 他们本想尝试一次所谓的“复活实验”,看看能不能创造奇迹。 可没想到,一开盖,现场所有人都愣住了——那具冷冻人的鼻子歪得像熊猫脸,脖子上还有两个明显的穿刺孔,整个样子就像恐怖片里的场景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这件事过去了好几年,也引发了很多讨论:如今的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真的有可能让冷冻人成功“复活”吗? 詹姆斯·贝德福德,这位传奇人物,1893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 年轻时,他在加州大学担任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双料教授,头脑灵活,手上申请的每一项专利都能赚上一笔钱,再加上他在股市上运筹帷幄,不到几年就顺利跻身千万富翁行列。 上世纪四十年代,贝德福德直接投身商业领域,很快迎来了事业的巅峰。 他不仅才貌出众,还拥有让人羡慕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几乎成了周围人眼中的成功典范。 可人生总难以完美,时间终究是无法回避的敌人。 当贝德福德74岁时,医生告诉他,他得了晚期肾癌,剩下的时间可能不超过半年。 消息像晴天霹雳,让他一时间难以接受。 但历经风雨的贝德福德并不打算坐以待毙。 恰好,他读到一本名为《永生的期盼》的书,书中讲到一种“人体冷冻技术”,即通过低温保存整个人体,未来可能借助科学手段复活。这个想法让他眼前一亮,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成为实验的一部分。 1967年1月12日,贝德福德去世后,立即被放入零下190摄氏度的液氮罐中,正式开启长达50年的冰封生活。他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他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位被正式冷冻保存的人。 执行这次前所未有冷冻实验的团队,其核心成员竟然只是一群研究生,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资质和实际操作经验。所用的设备也相当简陋——包括经过改装的家用冰箱,以及堆积如山的干冰。 更糟糕的是,他们向贝德福德体内注入的防冻剂,是高浓度的二甲基亚砜。 这种物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冰晶形成,但同时也对细胞有强烈毒性,大量组织在过程中被破坏。 整个操作从开始到结束,耗时整整55个小时,流程混乱而粗糙。 后来,科学家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贝德福德的组织时发现,他的大脑呈现广泛的蜂窝状破损,承载他一生记忆与智慧的神经网络,几乎完全崩溃。 更让人感到荒诞的是,在他冷冻后的漫长岁月里,由于家人一度难以支付昂贵的维护费用,他的遗体甚至被临时放在一个自助仓库里。 这一幕也从侧面反映出贝德福德在法律和伦理上的模糊身份——既不是活人,也不是死者,而是某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物品”。 贝德福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也间接宣告了第一代人体冷冻技术的破产。 科学界很快认识到,单纯把一具身体冻住,得到的只能是一个破碎的“容器”。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护大脑——这个承载人类意识和记忆的精密器官。 探索并没有就此停止,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了新的方向。 近些年,中国复旦大学的邵志成团队开发的MEDY混合剂,就是这一思路的代表。 他们不再追求整体外形的“完整”,而是专注于保持神经网络的“功能性存续”,力求让大脑的关键信息在冷冻状态下尽可能保存下来,为未来科学复活提供理论基础。 新技术的曙光已经亮起,但它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真正“复活”一个人,需要解冻的远不止是一具冰冷的身体。 参考资料: 新技术有望延长冷冻器官“保鲜期” 光明网2023-08-16 低温保存新突破:冷冻脑细胞18月后复活 2024-06-13澎湃新闻

0 阅读:49
繁星入眸念成诗

繁星入眸念成诗

繁星入眸念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