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一个解放军少尉副连长脱下军装,按18级干部标准转业到福建地方,在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3 22:43:49

1956年8月,一个解放军少尉副连长脱下军装,按18级干部标准转业到福建地方,在厅属建筑公司任保卫科干事,拿着66块钱的月工资,经人介绍,次年娶了一个仙游的姑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文祥1925年出生在河南范县北街村,那是个紧靠黄河的地方,黄河水滋养了土地,却也带来了频繁的灾害,家境贫困,母亲早逝,他很小就得跟着父亲和兄弟们分担家务,五六岁时,就要去挑水、砍柴,手上的茧子一层压一层,这样的童年,逼着他比同龄人更早懂得忍耐和坚持,贫瘠的土地与频繁的灾荒,让他从小见惯饥饿和困苦,艰难的环境塑造了他不服输的性格,也为他日后敢于上战场、敢于冲锋打下了底子。   1947年,22岁的李文祥决定参军,那一年,战争仍在继续,内战的硝烟席卷华北大地,对一个农村小伙子来说,参军既是选择,也是时代的推力,他进入了华东野战军第10兵团第28军83师247团,从此被卷入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役,济南战役中,他带着小队坚守阵地,腿部被弹片划伤仍未退下,最终立下二等功,几个月后的淮海战役,他已经是班长,夜袭敌军指挥部,缴获电台并俘虏军官,直接晋升特等功,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和平潭岛战役,他一次次冲锋在前,组织爆破、攻碉堡,赢得了一等功、战斗英雄称号,1955年授衔时,他已经升为少尉副连长,胸前挂满勋章。   然而,真正让人动容的并不是他在战场上的勇敢,而是战后的人生选择,1956年,他转业到福建,在建设厅下属的第三建筑公司担任保卫科干事,月薪66元,这个收入在当时已经非常体面,足够养家糊口,还能攒下一点积蓄,他严格巡查工地,凡是丢失工具或出现隐患,他都要深夜赶到现场,军人时期的作风,被他原封不动地带进了新的岗位,1957年,他和福建仙游姑娘陈宝珍结婚,次年女儿出生,日子温馨平稳,对于一位历经战火的退伍军人而言,这份安稳无疑来之不易。   但李文祥并没有选择沉溺于安逸,1962年,全国经济困难,粮食紧缺,他得知家乡范县的亲人仍在忍饥挨饿,心里始终不安,那一年,他带着妻子和年仅五岁的女儿,毅然放弃了城市里的稳定生活,回到北街村,到家的情景让他震撼:田地龟裂,庄稼枯萎,村民瘦得皮包骨,他把积蓄拿出来,买麦种分给村民,自己家里却几乎所剩无几,村里推举他当生产队长,他带着乡亲们挖渠引水,改良盐碱地,推广水稻种植,1963年秋天,稻谷第一次在盐碱地里成熟,村民们端上白米饭,那是他们多年未曾尝到的滋味。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守在村里,担任过民兵连长、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修渠造田、改良小麦、发展加工,他样样亲自带头,村民缺吃少穿,他就自己掏钱帮忙,孤儿的衣服、穷人家的婚事,他都尽力张罗,可是他自己的家庭,却始终清贫,过年吃的饺子是白菜馅,女儿因为30块学费交不起而辍学,妻子曾想找政府帮忙,但他坚决拒绝,认为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干活总是冲在前,军功章被塞在箱底,从不炫耀。   1983年,他在福建的老单位来人,请他回去恢复干部身份,享受待遇,他再次拒绝,说村里离不开他,这样的决定,意味着他放弃了本可以轻松度过晚年的机会,选择继续和乡亲们在一起,直到2011年,省委书记偶然发现他的勋章,这段尘封的历史才被揭开,此后,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荣誉,但对他来说,这些光环并不重要,他在体检时,政府趁机修缮了他家房子,他回来后还埋怨浪费,觉得那笔钱更应该用来修路。   2017年2月13日,92岁的李文祥离开了人世,人们回顾他的经历,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从战场走向田野的传奇,更是一种少见的坚守,他的一生,始终围绕着“选择”二字:战场上选择冲锋,和平年代选择奉献,家庭面前选择清贫,每一次选择,看似朴素,实则沉重,在别人眼中,他放弃了太多;可在他心里,这些放弃都是理所应当。    

0 阅读:56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