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933年2月17日,宋庆龄特别邀请鲁迅等去她家里吃午饭,饭后鲁迅一时兴起

文史充点站 2025-08-24 11:27:44

下图是1933年2月17日,宋庆龄特别邀请鲁迅等去她家里吃午饭,饭后鲁迅一时兴起与萧伯纳、蔡元培合拍了两张照片,这是其中的一张,从照片上看鲁迅是十足的矮个子。 1933年2月17日,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里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午餐会,饭后鲁迅与来访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北大校长蔡元培拍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后来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瞬间。 照片里的对比很有意思,萧伯纳身材高大,有着典型的欧洲人体型;蔡元培中等身材,温文尔雅;而鲁迅站在左侧,明显比两人都要矮一截,这个身高差异,让很多人开始好奇这位文学巨匠的真实身材。 其实早在学生时代,鲁迅的同学就对他的身高印象深刻,在日本仙台医学院读书时,他坐在教室里并不显眼,但一站起来就暴露了真实身高,同学们回忆,他在人群中确实不算高,但那双眼睛特别有神。 关于鲁迅的确切身高,后人有过不少推测,他的长孙周令飞曾经做过一件有趣的事,通过测量绍兴老家墙砖的规格,结合老照片里的比例,推算出祖父的身高大约在1.61米左右。 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中国男性中算是偏矮的。民国时期的营养条件不好,普通人的身高普遍不高,但鲁迅即使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小个子,有资料显示,当时城市男性的平均身高约为1.65米。 但鲁迅从来不在意自己的身高,他在日记中偶尔会提到与朋友合影时的身高差异,语气轻松幽默,完全没有自卑的意思,相反他似乎很享受这种反差带来的幽默感。 许广平就比鲁迅高一些,两人站在一起时,她常常很自然地弯腰或者坐下,让鲁迅显得没那么矮,从现存的合影看,许广平总是很贴心地照顾鲁迅的感受,这种细节体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文学界的聚会上,鲁迅的身高劣势反而成了优势。他总是能很快融入人群,不像那些高大的人容易引人注意,朋友们回忆,他在聚会上很活跃,笑声爽朗,完全没有课本里那种严肃的形象。 郁达夫曾经开玩笑说:“个子小的人,脾气都不小。”这话用在鲁迅身上还真合适,他在文章里批评起人来毫不留情,那种犀利的文字比任何身高都更有震慑力。 鲁迅的穿着也很有特点,他偏爱长衫,这种传统服装对身材的要求不高,穿在身上显得文雅,即使在上海这样的洋化都市,他也很少穿西装,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格。 鲁迅在照相时有个小习惯,总是微微昂着头,这样既显得精神,又能从视觉上增加一点身高,摄影师们都知道这个秘诀,拍照时会有意识地调整角度,让他看起来更挺拔。 在与萧伯纳的那次合影中,鲁迅的表情很自然,丝毫没有因为身高差异而局促,萧伯纳后来在回忆中提到鲁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身高,而是因为那种独特的气质。 蔡元培在日记中也记录了那次聚会的细节,他注意到鲁迅虽然个子不高,但说话时很有威严,在座的人都很认真地听他发言,这种气场的确与身高无关。 鲁迅的矮个子在某些场合还成了话题,有次参加文学界的酒会,有人开玩笑说要按身高排座位,鲁迅立马接话:“那我就坐儿童桌了。”全场哄笑,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鲁迅对自己身高的坦然态度反映了他内心的自信,一个在精神上足够强大的人,不会被外在条件束缚。他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思考和写作上。 当年在日本弃医从文的决定,也体现了鲁迅的人生态度,他意识到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但精神的觉醒更加紧迫,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身材的高矮,而在于思想的深度。 鲁迅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他把有限的生命都献给了写作,那些伏案工作到深夜的日子里,身高早就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现在回过头看那张1933年的合影,三个人的身高差异已经不重要了,萧伯纳的戏剧作品依然在世界各地上演,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还在影响着后人,而鲁迅的文字更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

0 阅读:37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