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看错了伊朗,还是伊朗看错了中国?这两年,伊朗高层一直明里暗里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只要伊朗坚持与美国对着干,中国就理应给他打钱,提供技术、市场准入等全部支持。要是不给好处,就暗示可能会跟美国缓和关系,让中国战略上不好受。 这事儿得从两国的“生意经”说起。2021年中伊签了个25年合作协议,伊朗人觉得这下可逮着“金主”了,毕竟协议里白纸黑字写着中国要投4000亿美元,从石油到基建全得管。 结果三年过去,实际到账的钱连个零头都不够,按路透社的说法也就1.85亿美元,连买艘航母都不够。伊朗新总统马苏德·沛泽什基安去年急得直跳脚,公开喊话“中国得兑现承诺”,可中方回应却很淡定:投资得“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夜暴富。 为啥会这样?先看看伊朗的“如意算盘”。德黑兰觉得自己卡在中东咽喉要道,又是石油大户,还敢跟美国硬刚,中国肯定得捧着哄着。2023年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联大演讲时话里有话:“我们顶住了西方制裁,中国理应在技术和市场准入上给甜头。” 可现实是,中国对伊朗的投资像挤牙膏——2013到2023年总共不到50亿美元,连中国全球投资的0.5%都不到。更扎心的是,中国在中亚修条铁路就砸了47亿美元,在伊朗忙活半天,连个像样的港口都没建成。 伊朗人可能没搞明白,中国投资讲究“性价比”。就说石油吧,伊朗确实是中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但2024年进口量也就44.4亿美元,还不如从俄罗斯买的零头。 更关键的是,美国制裁像悬在头上的剑,中国银行不敢轻易转账,企业怕被“连坐”。2018年美国重启制裁后,中石油在南帕尔斯气田的48亿美元项目直接黄了,这事儿让中国企业学乖了。 再看技术合作,伊朗想要中国的北斗导航和5G技术,可中国也有自己的小九九。2024年中国对伊朗出口89.3亿美元,机电产品占了近四成,但真正的核心技术都藏着掖着。 反过来,伊朗给中国的“回报”也没啥吸引力——除了原油就是塑料,2024年贸易逆差高达44.9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白送了伊朗一个中等城市的GDP。 最有意思的是伊朗的“狼来了”策略。这两年德黑兰隔三差五就放风:“要是中国不给好处,我们就跟美国缓和关系。”2025年4月,伊朗第一副总统阿雷夫突然表示“愿意与美国直接谈判”,可转身又说“美国要求彻底弃核是个大笑话”。 这种“傲娇”操作把中国看傻了:你倒是真跟美国谈啊!结果到了8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又拍桌子:“绝不服从美国的侮辱性要求!”这出“政治真人秀”让中国明白:伊朗就是嘴上过瘾,真要投靠美国,它比谁都害怕。 其实双方都有“误判”。伊朗以为自己是中国在中东的“战略支点”,可中国早就在沙特、阿联酋这些“土豪”国家布局了——2024年中国对沙特投资增长30%,光太阳能项目就签了120亿美元。 反过来,中国可能低估了伊朗的“投机性”。2023年伊朗偷偷跟印度签了个石油换卢比的协议,用中国推动的人民币结算体系给竞争对手开绿灯,这操作让北京很不爽。 还有个关键问题:伊朗的“东顾”战略喊了十年,实际行动却像蜗牛爬。2020年伊朗媒体就鼓吹“脱欧入亚”,可到2025年,伊朗精英阶层还在纠结到底是用“中东”还是“西亚”自称。 这种“精神分裂”让中国很头疼:你倒是把港口、铁路这些配套设施建好啊!结果中伊铁路修通了,货运量只有预期的三分之一,因为伊朗境内的仓储和海关效率还停留在上世纪。 最讽刺的是,伊朗一边跟中国要技术,一边又防着中国。2021年协议刚签,伊朗高官就忙着辟谣:“中国不会派军队来!” 还专门在地图上比划:“咱两国隔着十万八千里呢!”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中国企业哭笑不得:我们投钱是来赚钱的,又不是来占地盘的。 现在的局面像极了一场“相亲”。伊朗觉得自己“条件不错”,可中国觉得它“事儿太多”;中国想找个“靠谱合作伙伴”,伊朗却总想着“空手套白狼”。 2025年8月,美国财政部突然制裁中国港口,理由是“为伊朗石油运输提供便利”,结果中国外交部轻飘飘回应:“正常合作,正当合理。”这潜台词再明白不过:我跟伊朗做生意是给面子,但别想道德绑架我。 说到底,两国都得醒醒。伊朗得明白,中国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光靠“抗美的政治正确”换不来真金白银;中国也得看清,伊朗的“战略价值”没想象中那么高,与其在这儿耗着,不如多往中亚、东南亚这些“潜力股”砸钱。 这场“中伊博弈”最终会走向何方?或许答案就藏在2025年4月王毅外长的一句话里:“中伊关系的战略成色更加突出,但合作得一步一个脚印。”——翻译过来就是:别整那些虚的,先把协议里的项目落地再说。
是中国看错了伊朗,还是伊朗看错了中国?这两年,伊朗高层一直明里暗里似乎都在传递一
猫贪余温
2025-08-24 21:36: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