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王临阵换了老将廉颇,致使45万赵军被活埋,蔺相如得

万物聊综合 2025-08-26 10:14:17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王临阵换了老将廉颇,致使45万赵军被活埋,蔺相如得知后吐血而死,廉颇保住赵国免于亡国后却叛国。 在赵国邯郸的相国府邸里,病榻上的蔺相如形容枯槁。 当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少壮统帅赵括战死的噩耗传入都城时,这位以智勇名动天下的老臣,猛地喷出一口鲜血。 最终,这位曾以“完璧归赵”震慑强秦、于渑池会上力挽国格、更以宽广胸怀促成“将相和”美谈的一代名相,在悲愤与绝望中溘然长逝。 然而,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楚国寿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正对着北方故国的方向,孤独地咽下最后一口气。 他,便是曾令秦军闻风丧胆的赵国柱石,廉颇。 两位赵国脊梁,一个在国都呕血而亡,一个在异乡抱憾而终。 回溯往昔,蔺相如与廉颇的崛起,曾是赵国抗衡强秦的希望之光。 蔺相如,本为门客之身,却凭借超凡的胆识与智慧,在“完璧归赵”的危局中,识破秦王欺诈,智保国宝,一举成名。 渑池之会,秦王恃强凌弱,令赵王鼓瑟以辱赵国。 蔺相如面无惧色,以“五步之内,臣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凛然气势,逼迫秦王击缶,为赵国挽回了尊严。 赵王将他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这引发了老将廉颇的强烈不满。 廉颇,戎马一生,战功赫赫,自恃功高,对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功便位居己上愤懑不平,扬言要当面羞辱。 然而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处处避让。 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怀,最终感化了廉颇。 老将军负荆请罪,两人冰释前嫌,结为刎颈之交。 “将相和”的美谈传遍列国,赵国上下同心,成为山东六国中唯一能令强秦有所忌惮的力量。 蔺相如的智谋与外交斡旋,廉颇的勇武与治军严整,让赵国这驾马车持续在战国纷争的险路上稳健前行。 然而,这来之不易的平衡,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时被彻底击碎。 秦国倾举国之力,以杀神白起为将,猛攻赵国上党。 老成持重的廉颇深知秦军锋芒正盛,赵军野战难敌,遂采取坚壁清野、深沟高垒的持久战略,意图以赵国本土作战的优势,拖垮劳师远征的秦军。 这一策略虽显被动,却是当时最稳妥的选择。 然而,年轻的赵孝成王却渐失耐心。 秦国间谍散布“秦军畏赵括,廉颇老怯战”的谣言,正中赵王下怀。 他急欲寻求速胜,解除危局。 病重的蔺相如闻讯,强撑病体入宫苦谏,力陈赵括虽熟读兵书却无实战经验,绝非白起对手,换帅之举无异于自毁长城。 然而,赵王一意孤行。 这一决定,成为赵国命运的转折点。 赵括上任,尽弃廉颇固守之策,贸然率军出击,正中白起诱敌深入之计。 赵军被分割包围于长平谷地,粮道断绝,援兵无望。 四十六日后,弹尽粮绝的赵军主力四十五万人向秦军投降,却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杀,仅留二百四十名年幼者归赵报丧。 长平一战,赵国精锐尽丧,元气大伤。 消息传回邯郸,病榻上的蔺相如忧愤交加,吐血身亡。 长平惨败后,赵国危如累卵。 邻国燕国趁风使柁,趁机发兵攻赵。 值此存亡之际,赵王才重新想起被弃用的老将廉颇。 年迈的廉颇临危受命,对抗来犯之敌。 他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奇迹般地击溃了燕军,甚至反攻至燕国境内,逼迫燕国割地求和,暂时挽救了濒临灭亡的赵国。 然而,廉颇的赫赫战功并未换来君王的信任与长久的安宁。 赵孝成王去世后,继位的赵悼襄王在奸臣郭开的谗言蛊惑下,对功高震主的老将心生猜忌。 郭开诬陷廉颇“年老无用,且有怨望之心”。 赵悼襄王轻信谗言,下令剥夺廉颇兵权。 一生忠勇为国的廉颇,面对如此不公的对待,悲愤难抑。 最终,心灰意冷的廉颇被迫离开了赵国,流亡魏国大梁。 在魏国,廉颇虽受礼遇却不得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时刻心系故国,期盼有朝一日能重返沙场,报效赵国。 后来,赵悼襄王有复生启用廉颇之意,派使者赴魏探视。 廉颇闻讯,欣喜若狂。 为展示自己老当益壮,他在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挥戈演练,以示尚能征战。 然而,使者早已被郭开重金收买,归国后竟向赵王谎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一句“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的恶毒谎言,彻底断绝了廉颇归国之路。 报国无门的廉颇,最终只得辗转投奔楚国,在异乡郁郁寡欢,于楚都寿春赍志以殁。 蔺相如与廉颇的悲剧,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激烈碰撞的缩影。 蔺相如的呕血而亡,是智者对昏聩君王的绝望控诉,是对四十五万冤魂的无尽悲悯。 廉颇的客死他乡,是忠臣被谗言所害、壮志难酬的千古遗恨。 他们的陨落,标志着赵国失去了最后的擎天玉柱。 赵王一念之差换将长平,不仅葬送了国之精锐,更自毁长城,亲手拆解了维系国家安全的“将相和”基石。 赵国将相的命运,如同一面映照兴衰的明镜,昭示着任人唯贤、亲贤远佞,方为治国安邦的不易之理。 主要信源:(新华网——【读史】廉颇并非只会守,更是攻守兼备)

0 阅读:94
万物聊综合

万物聊综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