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慌了!西方更瞒不住了! 85种语言! 这次阅兵活动将使用85种语言向全球转播纪念大会和阅兵盛况,将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够看到中国的强大,总台CGTN在全球有着7亿的电视用户,更有着6亿的新媒体粉丝,在全球更与超过4700家的主流媒体有合作,横跨五大洲七大洋,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的全新武器装备, 这次庆祝活动更是让世人清晰记住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暴行,让西方人民看清中国的强大军事实力! 把麦克风音量再调大一点,这段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深夜广告?85种语言,7亿电视用户,6亿新媒体粉丝,4700家合作媒体,数字排得整整齐齐,好像下一秒就要喊“限时抢购”。 可数字再大,也掩盖不了一个尴尬:真正关心阅兵的人,可能早就翻墙找直播;不关心的,你就算用外星语喊,他也只会滑走。语言种类≠观看意愿,粉丝数量≠信任度,合作媒体名单≠报道立场,这套“声势算法”在互联网时代早就失灵。 再说“让西方人民看清中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听起来像把武器摆到别人客厅,逼人家抬头看。问题是,西方普通人连本国航母叫啥都记不住,你给他看东风-17,他也只会问“这玩意儿能点外卖吗?” 军事威慑要是靠一次阅兵就能完成,冷战早结束在1955年红场了。真正的“看清”发生在日常——当中国手机品牌占满他们的口袋,当TikTok算法决定他们看到什么梗,当他们发现离不开中国供应链时,军力只是背景音,而不是主舞台。 还有那句“让世人清晰记住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暴行”。历史当然不该被遗忘,可“记住”不该变成“每年提醒一次”。如果纪念只剩下阅兵画面里的黑白档案,那它很快就会被新的热搜冲散。 真正的记忆在民间:是哈尔滨的731遗址被年轻人打卡,是南京的幸存者口述被做成播客,是日本历史老师自费翻译中国受害者日记。把历史变成流量烟花,闪一下就黑屏,反而削弱重量。 更微妙的是“日本慌了”。这句台词喊了快三十年,从经济总量被反超说到今天。可真实场景里,日本便利店还在卖中国辣条,日本车企还在中国开新厂,日本综艺照样用中文梗。 国家情绪不是微博热搜,不会因为你一句“慌了”就全线崩溃。把复杂的地缘政治简化为“慌了/没慌”,就像把股市波动归因于“今天天气不错”一样草率。 至于“西方更瞒不住了”,听起来像捉迷藏突然开灯。可信息时代没有不透风的墙,只有看不懂的墙。你以为人家是“瞒”,其实人家是“过滤”——媒体有自身的框架:枪击案优先、明星离婚置顶、中国阅兵?放国际版第8页。 与其喊“瞒不住”,不如研究怎么把故事讲到他们非看不可。把航母拍成“海上移动城市”,把维和部队拍成“真人版超级英雄”,把军工科技拍成“赛博朋克走进现实”。用他们的语言习惯,讲我们的叙事,这才是“瞒不住”的真正解法。 说到底,阅兵是肌肉展示,但肌肉最怕的就是只拍健身房镜子自拍。真正的强大是让人在没看到武器时,就已经相信你不会乱用武器。 是当灾难来临,你的救援队比航母先到;是当贸易纠纷,你的市场规则比抗议口号更有说服力;是当外国年轻人提起中国,想到的不只是“功夫熊猫”或“威胁论”,而是“那个愿意一起解决气候问题的家伙”。 数字会膨胀,画面会褪色,喊麦会哑嗓。能让别人记住的,从来不是分贝,而是回声。 阅兵结束后,镜头关掉,社交媒体刷下一条热搜,真正的考题才发下来:如何把85种语言的转播,变成85种语言的日常对话?如何把7亿观众的“看见”,变成7亿用户的“相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外国阅兵仪式 英语阅兵
现在有些日本人骂起祖宗来比中国人还狠:“当年要是见好就收,现在说不定能混成联合国
【10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