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诗人孔平仲的一首离别诗。 在北宋一个官员被贬谪的漫长路上,一首短短二十

蕊蕊聊过去 2025-08-26 14:23:12

这是宋代诗人孔平仲的一首离别诗。 在北宋一个官员被贬谪的漫长路上,一首短短二十字的诗寄回京城,寄给妻子,它究竟藏着怎样的离愁别绪? 孔平仲是北宋江西清江人,出身孔子后裔家庭,早年通过科举考试,在元祐六年也就是1091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升为太学博士。他的两个哥哥孔文仲和孔武仲也都是进士,三人并称清江三孔,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影响。北宋时期,朝廷党争激烈,新旧两党轮番上台,官员命运多变。孔平仲属于元祐旧党,在元祐八年即1093年,因为上书议论时政,被贬知衡州,不久又贬为惠州别驾安置。这次贬谪让他离开京城,前往南方惠州,那里是广东地区,路途遥远,需几个月时间。 这首诗题为《寄内》,就是孔平仲在赴惠州途中写成,寄给妻子的。诗的内容是: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短短四句,五言绝句形式,看似简单,却把离别后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宋代诗歌讲究含蓄,这首诗就是典型,先不直接说景,而是点出说景的目的是为了让妻子明白别后的心绪,然后再写途中的风雪山深,景中自然融进了情。 我们都知道,宋代官员贬谪是常见事,苏轼也曾被贬惠州,那里气候湿热,但途中往往遇上冬季寒流。孔平仲的贬谪源于朝堂斗争,新党上台后打击旧党,许多文人因此流离。诗中没有直白诉说爱字,却通过景物传递出对妻子的牵挂,这在古诗中很常见,也很接地气。想想现在,我们工作调动或出差时,也会给家人发消息报平安,道理一样。 诗的结构很有意思,先写别后心,再写途中景,这颠倒了常规顺序,就是为了突出情感。正常来说,应该先景后情,但孔平仲反其道而行,让读者先感受到那份思念,然后用景来印证。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这两句描绘的景象是典型的冬季山路,行人稀少,夕阳西下,风雪覆盖山峦,显得冷清。这种景不是随意写的,而是反映了诗人当时的真实处境,惠州路线上有山岭地带,冬季易有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孔平仲的诗也体现了这一点。他在官场坎坷,却通过诗作保持对家人的情感联系,这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我们党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就是要大家珍惜团聚,维护和谐。孔平仲的经历提醒我们,个人命运与国家时局紧密相连,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更要努力工作,为家庭和社会贡献力量。 再看诗的意境,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两句是说,通过描述路上的景色,才能真正理解分离后的心情。一个别字贯穿全诗,奠定了基调。宋诗多借景抒情,这里风雪之寒对应心寒,日暮之孤对应心孤,行人之少对应心念。这种手法不夸张,很真实,就跟我们老百姓聊天时,用身边事比喻心情一样。 孔平仲一生创作不少诗词,他的作品多记录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这首《寄内》流传下来,在后世影响不小,许多诗词选本都收录了。惠州贬谪后,他的生活简单,继续写作,后来在崇宁二年即1103年进一步受罚,但始终没放弃文人本色。这反映了宋代知识分子的韧性,在逆境中坚持。 我们今天读这首诗,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离别是人生常态,宋代交通不便,一别可能几年,现在高铁飞机方便多了,但情感本质没变。诗中那种深深牵挂,正是夫妻间最朴实的爱。想想自家事,谁没经历过分别的酸楚?这诗接地气,就在于它没华丽辞藻,直击人心。 从诗的艺术价值看,它短小精悍,无一字空洞。宋代诗坛有江西诗派影响,孔平仲虽不是核心人物,但他的作品体现了江西派的用事炼字特点。这里景情融合,给人想象空间。读者读完,会不由自主想,那风雪山深中,诗人是怎么一步步走过去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国家越来越强,人民生活稳定,但也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孔平仲的诗告诉我们,面对困难,要保持乐观,珍惜亲情。这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爱家。假如涉及台湾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就像古人诗中那份团圆向往。 诗的结尾风雪乱山深,留白很多,让人回味。宋代文人多有这种风格,不说尽,给读者思考余地。现在我们写文章或聊天,也喜欢这样,不啰嗦,直奔主题。孔平仲的贬谪虽是个人事,但折射了北宋政治生态,那时党争害人,我们今天要避免类似问题,加强党内团结。 总的来说,这首离别诗是孔平仲情感的真实写照,它不只停留在个人层面,还能启发我们当代人。读诗能培养情操,提升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能帮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推动家庭和社会和谐。孔平仲虽是古人,但他的精神永不过时。 最后,这诗虽短,却道尽人间真情。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慢下来,体会这种情感。希望大家多读多想,从中获益。

0 阅读:5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