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没那个实力,不要痴人说梦了!”国外一专家得知我国要建设北盘江大桥,把云南和贵州连在一起的时候,表示极度怀疑,并且口出狂言:“不如把钱捐给美国,别浪费了。” 信源:西部网——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北盘江上,从一座红军桥到世界级高桥“排排... 北盘江大桥的建设计划刚一公布,就成了国外不少专家和媒体的 “嘲讽素材”。 他们对着地图上北盘江的峡谷地形摇着头,直言这里是 “建桥禁区”—— 喀斯特地貌下,地下溶洞像蜂窝般密布,暗河在岩层间暗流涌动 加上两岸高山陡峭,桥面到江面的垂直距离足有 565.4 米,相当于 200 层楼的高度,这样的环境里修大桥,在他们看来简直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他们不知道,这片被视作 “天堑” 的峡谷,恰恰是贵州与云南两地百姓的 “心头坎”。 过去,两岸村民要靠溜索过江,或是绕着山路走一整天才能互通,山里的水果、药材运不出去,外面的物资也难进来。 要打破这份闭塞,大桥是唯一的选择,哪怕难如登天。 真正开工后,建设团队才明白“地狱级别”的难度绝非夸张。 先说运输,3 公里的正线施工路段,光是修便道就绕了 23 公里,那些重达 1 吨多的变压器,没法用车拉,工人们就靠撬棍、绳索,一点点从山脚挪到海拔 1500 多米的工地。 到了架设钢桁梁的时候,新的挑战又来了。6600 吨重的钢桁梁,相当于 3000 辆小汽车的重量,峡谷里常年刮着不规则的大风,最大风速能掀翻工棚,传统吊装方法根本没法用。 项目总工程师母进伟盯着图纸熬了半个月,大胆提出“高空对接”方案:把钢桁梁拆成小块,在地面拼接成 160 吨重的模块,再用自动顶推系统往峡谷中间推,最后在 200 米高空对接。 混凝土浇筑也差点卡了壳。当地的机制山砂含泥量不稳定,往高空泵送时经常堵管、爆管,光是清理管道就浪费了不少材料。 33 岁的项目总工程师王超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提前一年研究配比,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找到窍门: 不同泵送高度要用不同配比的混凝土,100 米以上高度加特制外加剂,50 米以下调整砂率,最后研发出的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不仅泵送顺畅,强度还比国家标准高了 10%。 项目常务副经理喻文浩,是工地上出了名的 “铁脚”。为了盯紧便道施工,他每天从山脚的宿舍走到山上工地,单程就要走 2 个多小时,不到半年就走坏了 3 双劳保鞋。 有次暴雨冲垮了一段便道,他带着工人冒雨抢修,在泥水里泡了整整一天,最后是被同事架着才离开工地的。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团队虽然历经艰险,但万幸没有一人牺牲,这背后是他们对安全的极致重视 —— 每一次高空作业前都要检查 3 遍安全绳,每一台设备每天都要做维护。 2016 年 12 月 29 日,当第一辆汽车驶过北盘江大桥时,两岸村民放起了鞭炮,不少老人抹着眼泪说:“这辈子终于能走平坦路过江了!” 这座全长 1341.4 米的大桥,把贵州六盘水到云南宣威的车程从 5 小时缩短到了 1 小时,山里的农产品当天就能运到省城的超市,游客也顺着大桥走进了深山。 如今再提起北盘江大桥,当初嘲讽的外媒早已换了口吻,纷纷称赞这是 “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 而这只是中国建桥技术的一个缩影 ——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集桥、岛、隧于一体,能抵御 16 级台风;矮寨特大悬索桥首创 “轨索滑移法”,让钢桁梁架设效率提高了 3 倍。 中国不仅在国内建起了一座座超级大桥,还把技术带到了全世界:非洲蒙内铁路上的桥梁,让当地货运效率提升了 5 倍;东南亚的湄公河大桥,打通了多国的物流通道。 从被质疑 “异想天开” 到成为 “世界标杆”,北盘江大桥的每一颗铆钉,都刻着中国建设者的坚韧与智慧。 而这座桥连接的,不仅是贵州与云南的土地,更是中国基建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是让 “天堑变通途” 的承诺,更是为世界架起的合作与发展之桥。
“中国还没那个实力,不要痴人说梦了!”国外一专家得知我国要建设北盘江大桥,把云南
纸短情长啊
2025-08-26 14:49:45
0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