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周总理不顾外面下着雨,亲迎骨灰,毛主席:我再也见不到他 1972年3月1

熹然说历史 2025-08-28 00:18:42

72年周总理不顾外面下着雨,亲迎骨灰,毛主席:我再也见不到他 1972年3月11日,一架飞机降落在北京,只见机门缓缓打开,一位军人表情沉重,捧着一个骨灰盒走了出来。在机场等候许久的众人,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个能让周总理亲自冒雨迎接、让毛主席感叹”再也见不到他了”的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张国华,1914年12月22日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曾用名张福桂、李亚霖,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这个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而战。 1929年3月,张国华怀着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把名字”福桂”改为”国华”,未满十五岁的他奔赴井冈山参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后该队伍成为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一部。从此,这个少年开始了他43年的革命生涯。 在红军队伍里,张国华先后当过战士、司号员、基层连队指挥员,他作战英勇,在战斗中三次负伤,每次都不等伤愈就提前归队,投入新的战斗。长征路上,他参加了包座战役、突破腊子口等多次战斗,还在翻越夹金山时口占一首诗:“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抗日战争期间,张国华跟随八路军115师转战各地,在山东、河北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任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军长,参加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等重大战斗。由于他的部队人才众多,刘伯承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地主”。 新中国成立后,张国华面临人生最大的挑战——进军西藏。1950年1月2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从莫斯科致电中央:“西藏人口虽然不多,但国际地位极其重要”,“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刘伯承和邓小平选中了张国华来完成这个艰巨任务。 接到命令时,张国华正准备开会部署进藏事宜,工作人员告诉他:“首长,您的孩子难难病了,高烧得十分严重,夫人、医生请您马上去医院。”张国华却说:“现在有3万多人马上要进藏,我们今天召开这个会,我这个当军长的怎么离开?”等他忙完工作赶到医院,女儿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1950年10月7日,张国华指挥打响了昌都战役,此后成功攻占昌都,迫使西藏噶厦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进行谈判,达成了《十七条协议》。1951年10月,张国华率部进驻西藏拉萨。进藏后,他带领部队开荒种地,一年就收获了20多万斤粮食,赢得了当地藏民的信任和敬佩。 1962年,中印边境发生冲突,张国华身体抱恙,患有心脏病、肠胃炎,但他仍然不辜负组织的托付,拖着病体来到了战场一线。这一战,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歼灭敌方7000多人。毛主席对这场胜利大加赞扬,认为是”军事政治仗”。 战争胜利的背后,是张国华身体的不断透支。作战期间,他持续发烧感冒,生活环境也十分艰苦,只能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长期的高原工作和过度劳累,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 1967年,张国华调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日夜操劳,处理各种棘手问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主持会议正在作讲话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会场上。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指示派专家组成医疗组赶赴成都抢救,但终未挽回张国华的生命。2月21日,张国华与世长辞,年仅58岁。 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处理国务的周总理悲痛不已。挂断电话,总理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映照着自己的心情,回忆着张国华的音容笑貌,周总理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3月11日,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往北京西郊机场迎接张国华骨灰。寒风中,周总理将张国华的骨灰接过来,含泪叹惜道:“中央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走了……”那天下着雨,但总理坚持要亲自迎接这位老战友。 毛泽东主席对张国华的逝世深为痛惜,在之后的一次会议安排接见活动时感叹:“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过了不久,中央要开四川问题工作会议,参会的人都想见见毛主席。毛主席却摆摆手对周恩来说:“不见了,也见不到张国华了!”说完,毛主席就低下头,不说话了,神情很悲伤。 周总理一生只去机场接过两个人的骨灰,一位是陈赓大将,另一位就是曾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这份殊荣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位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将军的无限敬意。 张国华的一生,从15岁上井冈山到58岁病逝成都,整整43年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他在西藏工作了17年,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西南边疆。毛主席多次亲切地称他为”井冈山”,这个称呼既是对他革命精神的褒奖,也是对他一生奋斗的最好概括。 一个能让两位伟人如此动情缅怀的将军,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张国华用43年的革命生涯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奉献。你觉得这样的英雄精神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