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呼吁世界各国不要参加中国的九三阅兵,再次说明了左宗棠对日本人的评价是一针见血的:“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若不是这场风波,或许很多人不会再刻意提起左宗棠对日本人的那段评价 ——“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可偏偏日本政府当时呼吁各国不要参与阅兵的举动,让这段跨越百年的话,成了观察当下的一面镜子。 先从最直观的 “重末节而轻廉耻” 说起。 不少人都知道日本企业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有的企业连报表标点错误都要重改,垃圾分类能细分到几十种。 可就是这些 “细节控” 企业,却接二连三曝出诚信丑闻:神户制钢藏了十年的数据造假,三菱汽车糊弄人的油耗作弊,东芝凭空虚报的十多亿美元利润。 表面上把 “末节” 做得滴水不漏,骨子里却把 “廉耻” 抛到了脑后。 对待九三阅兵也是如此,日本不纠结自己侵略历史的本质,反倒盯着 “活动是否有特殊倾向” 这种末节问题,还试图歪曲中国纪念的初衷,这种避重就轻,不正是 “重末节而轻廉耻” 的鲜活例子? 再看 “畏威而不怀德”,这在日本的对外姿态里藏得很明显。 二战后美国实力强,日本对其态度堪称顺从:冲绳美军基地出了扰民甚至违法的事,日本政府常是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美国的农产品哪怕价格高、质量一般,日本也照单全收,很少敢说 “不”,这是典型的 “畏威”。 可对中国呢? 中国一直以和平姿态对待历史问题,也愿意推动双边合作,可日本不仅不珍惜这份 “德”,反而在阅兵这件事上搞小动作,甚至在历史认知上频频制造摩擦,完全没把他国的善意放在眼里。 接着是 “拘小节而无大德”。 生活里日本的 “小节” 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地铁里再拥挤也没人喧哗,职场打卡精确到秒,就连街头的垃圾分类箱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可这些 “小节” 的严谨,却和 “大德” 的缺失形成了强烈反差。 作为曾经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承认罪行、真诚道歉是最基本的道德担当。 可日本不仅不深刻反省,每年 8 月 15 日还总有政要去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次次伤害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把 “小节” 抓得再紧,丢了 “大德”,又有什么意义? 然后是 “强必盗寇,弱必卑伏”,这得从历史里找答案。 近代日本国力变强后,就露出了 “盗寇” 本性:发动甲午战争、侵略中国东北、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可二战战败后,实力弱了,又立马换了一副 “卑伏” 的样子:依附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跟着他国脚步走,连自己的外交立场都不敢坚持。 看到中国举办阅兵展现发展成果,不是平等对话,反而呼吁别国不参与,这种不敢正面应对的姿态,正是 “弱必卑伏” 的体现。 最后说说 “知小礼而无大义”。 去过日本的人大多会觉得当地人有礼貌:见面九十度鞠躬,递名片用双手,说话时敬语用得恰到好处,就连茶道、插花这些传统技艺,都透着对 “礼” 的讲究。 可这些 “小礼”,在 “大义” 面前却不堪一击。 日本却只想着掩盖自己的侵略历史,怕自己没面子,甚至曲解活动的意义,完全不顾 “大义” 所在,这不就是 “知小礼而无大义” 吗? 它让我们看到,百年前的评价之所以至今仍被提起,不是因为刻板印象,而是某些认知偏差从未真正改变。 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把 “小礼小节” 做得多完美,而是守住 “大义大德” 的底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有网友提到,左宗棠的评价之所以现在还被说起,不是故意贴标签,而是日本一些做法实在对应得上。 比如企业把细节做足却搞数据造假,对外讲礼仪却回避历史罪责,这些矛盾点让人没法不联想到那段话。 还有网友认为,纪念阅兵本是为了铭记和平,日本的反应反而暴露了它对历史的不自信。 比起纠结活动本身,不如好好反省过去,用实际行动修复邻国关系,不然再讲究表面功夫,也赢不了真正的尊重。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日本政府呼吁世界各国不要参加中国的九三阅兵,再次说明了左宗棠对日本人的评价是一针
语蓉聊武器
2025-08-28 16:20: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