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语出惊人:“现在最惨的人,不是没有钱,而是对钱完全没有概念。点一次外卖,可以去菜市场买一只鸡。吃一顿火锅,够在家里吃半个月。一杯奶茶,能换60个鸡蛋;一杯星巴克,能换一箱牛奶;打一次车,能坐一个月公交。越穷的人,越是大方,因为认知太低,根本不懂钱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薪水明明在稳步上涨,月入五六千块不成问题,可账户里的数字好像总是不见长。按理说,这点收入刨除房租水电和基本伙食,怎么也能剩下点,但现实往往是月月空。 问题不在于大家不懂钱的重要性,也不是真的收入太低。根子在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已经把“花钱”这件事变得太顺滑、太没有阻力了,而“存钱”反而成了一件需要刻意练习、逆流而行的苦差事。 想想自己做饭和点外卖的区别就明白了。一顿饭从买菜、洗菜、切菜到烹饪,最后还要面对堆积如山的碗筷,光是想想就让人头大。而点外卖呢,手机上戳几下,半小时后热乎的饭菜就送上门。我们为外卖多付的钱,本质上就是在为“省事”买单。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环境里,时间和精力都宝贵得不行,“花钱买省心”已经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逻辑。省钱,意味着要去更远的菜市场,要挤早晚高峰的公交,这些都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两相比较,花钱反而成了阻力最小的那个选项。 还有的是支付方式的变化。以前掏出钱包,一张张数着现金递出去,那是有真实痛感的。现在手机一扫,一串数字跳动一下,交易就完成了。钱不再是具体的纸币,成了一个抽象的符号,花出去的时候几乎毫无感觉。 商家们也把这一点玩得明明白白。各种弹窗广告、新品推荐和打折促销,不断刺激你瞬间满足的欲望。从你脑子里冒出“想要”这个念头,到支付完成,整个过程被压缩到极致,几乎没有给你留下任何思考机会成本的时间。 这就引出了最大的一个陷阱: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额消费。一杯十几块的奶茶,一份三四十的外卖,单看哪一笔都觉得无伤大雅。可正是这些小钱,一天几次,一个月下来,不知不觉就吞噬了我们大部分的工资。 我们很少会去算,一个月不喝奶茶省下的钱,可以买多少能吃很久的鸡蛋;也很少有人会想,每天打车的钱累积起来,是不是都够半个月的房租了。我们的大脑对这种零敲碎打的支出缺乏警报机制,结果就是月底一看账单,才惊觉钱都花在了这些莫名其妙的地方。 有时候,这种消费甚至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越是手头紧,反而越想花点小钱来获得短暂的快乐,仿佛一杯甜甜的奶茶就能冲淡现实的焦虑。当然,这里面有时也掺杂着维持社交体面的无奈。 说到底,存钱难,不是因为我们意志力薄弱,而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消费“无摩擦”的时代。花钱的路上被铺满了光滑的轨道,而存钱的路上却布满了障碍。 想要夺回财务的主动权,或许就是有意识地为自己的消费行为重新增加一点“摩擦”,无论是开始记账,还是主动选择那些稍微“麻烦”一点的生活方式。看清便利背后的代价,才能真正理解金钱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上观《年轻人为什么不换手机了?除了“没钱”,原因还有这些》
刘震云语出惊人:“现在最惨的人,不是没有钱,而是对钱完全没有概念。点一次外卖,可
烟雨评社
2025-08-29 10:18: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