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卫星拍摄到,目前巴勒斯坦加沙地区已经被以色列国防军夷为平地,特别是拉法市,贝特哈农镇,穆格拉卡和朱赫尔迪克镇,汗尤尼斯镇,贝特拉希亚镇,博镇尔,东加沙城,谢赫阿杰林镇,扎赫拉镇,泰勒哈瓦镇,西加沙城,沙提难民营等。 当美国卫星镜头扫过加沙地带时,传回的画面让人脊背发凉,曾经拥挤的街道、密集的楼房、甚至整片整片的居民区,如今只剩下一片灰白相间的废墟。 拉法市、贝特哈农、汗尤尼斯、沙提难民营,这些名字曾经代表生活,现在却成了毁灭的代名词。 据最新影像分析,这些区域80%至100%的建筑已被彻底摧毁,地面几乎看不到完整的结构。 这真的是在打击抵抗武装吗?还是说,这是一场针对整个巴勒斯坦民众的毁灭性行动? 特朗普政府至今未对以军行动提出实质性批评,反而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动用否决权,为以色列提供政治掩护。 2025年的中东,硝烟味比往年更浓,以军地面部队在加沙的推进速度惊人,空中打击频率也远超去年。 坦克碾过断壁残垣,无人机在低空盘旋,炮火声几乎成了加沙背景音。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冲突突然升级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这不是“突然”。过去几个月,双方摩擦一直在加剧,火箭弹从加沙射向以色列境内,铁穹系统拦截后,以军往往以数十倍火力回击。 但这种“报复”早已超出对等原则,医院、学校、难民营,这些本该受国际法保护的场所,却成了重复袭击的目标。 央视网和凤凰网近期多篇报道指出,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已接近临界点,供水系统被炸毁,医疗资源濒临崩溃,超过百万人流离失所。 有当地居民在接受视频采访时苦笑:“我们连躲的地方都没有了,因为整个街区都已消失。” 以色列政府称行动目标是“彻底消灭哈马斯”,但现实是,大量平民为这场战争付出了终极代价。 军事专家在观察者网专栏中分析,以军采用的“拆楼战术”,即用重型机械或爆破逐栋摧毁房屋,虽旨在清除地下隧道和武装分子据点,却也导致整片社区被连根拔起。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冲突正在重塑地区格局,埃及和约旦等国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政府一方面谴责以色列过度使用武力,另一方面又需应对国内民众的愤怒。 伊朗、黎巴嫩真主党等势力则借机强化反以叙事,地区代理人战争风险正在升高。 有人说,这就是现代战争的样貌,不对称、城市化、高破坏性,但当我们对比过去20年的国际冲突,无论是伊拉克费卢杰之战,还是叙利亚阿勒颇围城,加沙的毁灭规模和速度依然罕见。 澎湃新闻近日一篇评论说得直白,“当一座城市80%以上变成废墟,这已经不再是军事行动,而是集体惩罚。” 国际社会并非没有声音,联合国多次呼吁停火,人道组织持续呼吁开放援助通道。 但在大国政治的博弈下,这些声音显得微弱,美国的态度尤为关键,特朗普政府明显偏向以色列,甚至在公开场合将巴勒斯坦抵抗行动直接称为“恐怖主义”,而忽视其背后长期被占领、封锁和贫富差距的现实。 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解决巴以问题,支持“两国方案”,反对针对平民的暴力。 中方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多次强调,落实安理会决议才是打破僵局的出路,而不是让轰炸机决定下一代人的命运。 回过头看加沙的卫星图,那些破碎的街道仿佛在无声地提问,如果战争连家园都不留下,和平又该从何处重建? 或许,这场危机最令人绝望的不是眼前的毁灭,而是未来数十年难以消散的阴影。 孩子们在废墟间奔跑,老人蹲在瓦砾前寻找残存的家当,这些画面不该被世界习惯。 2025年,科技能让我们从太空看清地面一辆车的型号,却似乎无法阻止人类重复同样的悲剧。
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数十名以色列国防军士兵昨天由4架直升机搭载,到叙利亚首都
【25评论】【38点赞】
哦哦哦
明明是大屠杀,说什么集体惩罚,给谁洗白呢?
用户10xxx66
以国不灭,天诛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