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0年,十几名越军包围了小战士许明习,越军见他孤身一人,便想抓活的回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30 00:17:55

[太阳]1980年,十几名越军包围了小战士许明习,越军见他孤身一人,便想抓活的回去领赏。弹尽粮绝的许明习装上刺刀,打算殊死一搏,危急关头,天上突然掉下来一个大家伙...... (参考资料:2014-05-23 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孤胆英雄许明习——许明习牺牲三十周年祭) 我们总爱用一连串的荣誉去定义一个英雄,比如许明习,一等功、二等功,这些勋章足以说明他的分量,但如果你只看到这些,那你可能错过了他身上最核心的东西,这些功勋背后,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驱动力,一种在战场铁律和兄弟情义之间撕扯的责任感。 他的故事,得从两个侧面来讲,一个是战场的“孤胆”,另一个是人情的“孤行”。 先说“孤胆”,这词儿形容许明习再合适不过,1980年在罗家坪大山那场硬仗里,他还是个班长,当时进攻受阻,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换了别人可能就等命令了,他不是,他骨子里那股犟劲上来了,自己一个人就摸上了二十号高地的主峰。 更绝的是,他单枪匹马穿越了三百米的火力封锁区,潜入一八六一高地,硬是把敌人的暗堡给端了。 子弹打光了,他就准备抄起刺刀跟人拼命,这种打法,已经超出了常规战术的范畴,是他把“完成任务”这四个字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最终,他一个人干掉了十个敌人,拔掉了两个钉子,为整个战斗扫清了障碍。 可如果许明习只是一个战斗机器,那故事就简单了,他的另一面,是超越纪律的“孤行”。 1984年6月21日,作为排长的他,在全团前哨阵地——一五一高地,突然消失了近三个小时,这事儿可闹大了,团指挥部一度以为他叛逃,团长张又侠甚至已经下令,全团炮兵群做好准备,一旦确认,立刻用炮火覆盖,清理门户。 那种紧张气氛,隔着纸都能闻到火药味,结果呢?许明习回来了,膝盖磨得血肉模糊,他不是叛逃,而是匍匐着爬出去,把邻国边民走失的六头水牛给赶了回来。 团长当时气得要关他禁闭,觉得这是“农民习气”,简直乱来,可当许明习说出原因时,在场的人都沉默了,他排里牺牲了十三个兵,其中六个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头耕牛都没有,那点抚恤金,八百块,根本买不起牛,他自己一个月工资才五十六块,也帮不上大忙。 这个出身贫寒,十二岁就跟姐姐拉扯两个妹妹长大的汉子,太懂那种苦了,他盘算着,要是自己能活下来,就把这六头牛送给那六户人家,这是一种承诺,一个活人对一群死人的承诺,那个铁打的团长,听完后,眼眶红了,一把抱住了他,承认自己错了。 所以你看,无论是孤身闯敌阵,还是孤身去赶牛,驱动他的,是同一种东西——一种刻进骨子里的责任,对任务,他对得起命令;对兄弟,他想对得起他们的托付。 这种性格,几乎注定了他最终的结局,他有三次机会可以去军校深造,离开这片生死场,可他都放弃了,他说,边境还没安宁,有经验的人得留下。 悲剧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他牺牲那天是7月12日,上午,连队刚接到他被提拔为连长的通知,而再过十八天,7月30日,整个部队就要换防到后方休整了,他离安稳的日子,就差那么一小步。 他倒下的那个瞬间,也完全是他风格的体现,本已完成任务,可为了让接替者看清一个潜伏哨的位置,他毫不犹豫地跳出战壕,亲手指给人家看,也正是这个多余的、却又无比负责的动作,让他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当死讯传到指挥部,团长张又侠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全团炮兵,向敌方阵地开火,这复仇的炮火,既是为英雄送行,也是对他那复杂又伟大的人格,最隆重的致敬。 今天,在云南麻栗坡的烈士陵园里,14排19座,就是许明习永远的家,他的一生,很短,却用行动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猛士,这份遗产,远比战功名录要厚重得多。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