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军迷可能认为A射B导就是A发射导弹然后就可以返航了,由B制导直至命中目标。实际上远没有这么简单,对B的要求非常高,大多数时候B只是一个中继节点,导仍然得靠A。
A射B导最早的雏形应该是俄罗斯的远程反舰系统,无论是基洛夫级还是奥斯卡级在500公里开外发射导弹后都不足以依靠自身的探测系统引导导弹,必须由图-95RT这样的重型空中平台提供中继引导。
对空A射B导的最初概念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在70年代为美国海军提出的“AAW战斗群防空战协调”,后来衍生为“CEC协同交战能力”计划,1990年进行了首次海上测试。CEC的目标是拓展防空导弹的交战距离,实现超越地平线射击,由宙斯盾舰发射标准-6或者F/A-18E/F发射AIM-120,E-2D搭载的AN/APY-9雷达探测目标,通过Link-16数据链将目标信息回传给宙斯盾舰或者超级大黄蜂。
值得注意的是E-2D并不是直接向导弹提供火控引导的,这涉及到2方面的软硬件问题。一是预警机主要任务是探测大批量空中/水面目标、指挥舰载机战斗空中巡逻(CAP)、提供空对空/舰对空通信中继和空中管制。其搭载的UHF波段预警雷达是为远距离广域搜索目标优化的,缺乏战斗机雷达的“凝视”功能,角度、距离探测精度较低(DK-03的S波段双面阵雷达探测精度要高一些,可以对“阵风”这个级别的战斗机目标进行轨迹连续跟踪与动态回波区分)。
E-2D和ZDK-03这类机械/电子混合体制的雷达仍然需要旋转扫描,雷达天线罩每10秒旋转一周,双面阵的话就是每5秒接触一次目标,这个数据刷新率无法满足火控要求。预警机也不可能为了支持导弹攻击把天线罩停下来,这将立即丧失整个空域的态势感知能力,属于捡了芝麻丢西瓜。
其次是预警机并不具备战斗机机载电脑的火控解算能力。术业有专攻,战斗机的航电系统系统架构、中央处理器、火控软件与算法和预警机都是差别很大的,一个是狙击手,一个是侦察兵。预警机探测到敌方目标后无法在本地完成建立目标轨迹、解算弹道、装订射击诸元等操作,它只是将目标数据通过数据链低延迟传输给配备火控系统的平台,即宙斯盾舰或者超级大黄蜂,由后者的火控系统运行火力控制逻辑,再将生成的控制指令通过预警机中继发回给飞行中的导弹。
当然如果提供中继的是另外一架超级大黄蜂或者F-35,它本身就具备导弹载机相同的火控能力,那完全可以由中继机进行火控运算和制导,因为本质上只是把导弹载机的雷达前端前置了。
老君
驴唇不对马嘴,A难道不是可以返航了么?说这么多B导事情和A还有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