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耍无赖,贸易战打不过中国,科技战也失败,军事又不是对手,颜色革命在中国不好使,台湾牌,新疆牌,西藏牌,南海牌,都是失败告终。 近年来,全球棋局上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美国投入巨大资源布下的一系列策略,其结果却往往走向了预期的反面,甚至可以说事与愿违。 这些本意在于施压与遏制的行动,非但没能奏效,反倒像一块磨刀石,意外地磨砺出了对手的韧性与自主能力,深刻改变了博弈的底层逻辑。 经济领域的这场交锋就是最直观的例子。2017年8月启动“301调查”后,美国于2018年3月起对华商品挥起关税大棒,意图很明确,就是想迫使对方妥协,同时引导制造业回流本土。然而,这记重拳最终却有不少力道打在了自己身上。 数据显示,关税直接导致美国消费者每月多掏数十亿美元,居民实际收入也随之缩水。制造业回流的愿景并未实现,反而面临成本升高和效率下降的窘境。时至今日,特朗普政府时期遗留的关税,每年仍在给美国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反观另一边,外部压力反而成了内部升级的催化剂。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在冲击中展现出惊人的坚韧,并借机加速了优化进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扩张步伐反而加快,而中芯国际也在困境中奋力追赶技术前沿。 贸易摩擦未达预期后,战线迅速转移到了科技领域。美国试图通过出口管制清单、干扰科研合作、争夺顶尖人才等方式,尤其是在今年DeepSeek崛起引发人工智能竞争白热化后,意图锁死中国的科技上升通道。 可这种围堵同样没能达到目的,反而凸显了美国自身在芯片供应上对台积电等外部力量的依赖。更关键的是,这种“卡脖子”的极限施压,彻底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 华为的经历堪称典范,在严酷打压下非但没有倒下,反而催生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芯片,闯出了一条生路。 这种被逼出来的顽强反弹,正推动中国在人工智能、算力等核心领域迎头赶上。当外部技术的大门被关上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奋力砸开一扇属于自己的窗户。 在地缘政治层面,传统的力量投射方式也面临挑战。美国习惯于依赖航母编队进行全球部署,但中国以“东风”系列为代表的导弹体系,已构建起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足以让任何潜在的入侵者三思。这种力量对比的改变,让所谓的“岛链封锁”概念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效力。 即便美国设想将遏制线延伸至太空,也必须面对中国航天技术快速发展、并着手构建完整轨道生态的现实。同时,美方频繁在台湾、新疆、西藏及南海等问题上做文章,试图通过制造麻烦来牵制中国。 然而,这些举动并未动摇中国在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不可动摇的事实,美国修改所谓“事实清单”的小动作,最终只会在道义上将自己置于更孤立的境地。而随着中国民生水平的持续改善,外部势力煽动内部不满的土壤也早已变得贫瘠。 这一切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思维在现实中失灵了。这种“不容许他者发展”的逻辑,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意味着自身的衰落,因此必须采取阻挠、封锁甚至破坏的行动。 但事实证明,中国的反弹意志恰恰在压力下变得更强。那些关于中国经济会崩溃、发展会中断的预测,无一例外都落了空,反倒是美国的国际信誉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侵蚀。 世界格局正在深刻演变,过去那套你死我活的竞争剧本,似乎越来越不适用于今天的牌局。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不仅重塑了中美关系,更在向世界揭示一个道理:当压力无法摧毁对手时,它就只会让对手变得更强大。 信源:观察者网
特朗普,可能快要被我们,给逼出“精神病”了。很多人还以为,他在跟我们,打什么高明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