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李克农外出散步,这时,一个老农朝他扔了一个纸团,李克农打开一看,脸色大变:“快通知白崇禧,有人要刺杀他!” 那天上午,南京城西五台山上阳光正好。 李克农和叶剑英、肖作云三人应邀参观高射炮阵地,心情还算轻松。 谁能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老农会彻底改变这一天的走向? 李克农当时的身份相当特殊。 表面上,这位"龙潭三杰"之一是陆军第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处长。 实际上,他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 1937年淞沪会战正酣,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刚刚开始。 每个共产党人在国统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复杂的政治神经。 回程路上,那个老农突然出现了。 李克农正走着,一个纸团砸到脚边。 老农匆匆离去,留下的纸条上两行铅笔字清晰可见:"日本特务计划刺杀白总长,请务必转告提高警惕。" 白总长是谁? 当然是白崇禧。 这位刚升任国民党军副总参谋长的桂系核心人物,在抗战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但问题来了:这个老农是谁? 情报可信吗? 李克农面临两难选择。 贸然行动可能暴露情报网络,还会引起蒋介石对"通桂"的怀疑。 毕竟桂系和中央系的矛盾人人皆知。 可如果情报属实,白崇禧的生命危在旦夕。 那个神秘老农叫覃瑞义。 很多人不知道,这位看似普通的农民其实来头不小。 早年参加过广西右江红八军起义,后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流落上海。 战争年代,有多少这样的老革命散落民间? 又有多少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覃瑞义如何得到日军刺杀计划的消息,史料记载不详,但可以想象,上海滩鱼龙混杂,各种势力暗流涌动。 一个有经验的老革命获得敌人情报并非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面对民族危亡,选择相信共产党人,这需要何等的政治觉悟? 李克农最终选择相信这份情报。 职业敏感告诉这位情报工作专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白崇禧作为桂系领袖,军事才能出众。 日军除掉这样的对手,符合战略利益。 事实证明李克农的判断正确。 1937年9月,七八个日本特务真的摸到了白崇禧的清凉寺别墅。 准备翻墙潜入时被狗发现,狂吠声惊动了警卫。 刺杀计划败露。 如果没有事先的防范,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成功的情报传递背后,体现的是什么? 是民族大义面前的合作精神。 国共两党虽有分歧,但面对外敌入侵,都能放下成见。 李克农明知传递情报有风险,依然选择挺身而出。 白崇禧得到警示后加强戒备,最终躲过一劫。 可惜的是,覃瑞义没能等到抗战胜利。 1940年冬天,汉奸缪凤池指认了这位老革命。 日本宪兵队抓住覃瑞义后刑讯一个月,没能得到半句口供。 同年12月,覃瑞义被秘密处决在雨花台。 想想看,一个失去组织联系多年的老农,面对敌人的酷刑依然守口如瓶。 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 而李克农仅凭一张纸条就做出正确判断,这又需要多么敏锐的政治嗅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改变历史进程。 一张纸条,一次选择,一份坚持,汇聚成抗日战争胜利的洪流。 覃瑞义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舍生取义。 李克农用行动展现了什么叫临危不惧。 而白崇禧能够躲过刺杀,继续在抗战中发挥作用,也离不开这次及时的情报传递。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戏剧性。 一个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蕴含着必然的逻辑。 抗战期间,正是无数个像覃瑞义这样的无名英雄。 默默承担着危险,传递着希望,才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中国最大汉奸是谁?远比汪精卫更加可恨。若是无他,日本连中国大门都进不了。麻烦各
【7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