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给日本731细菌部队洗白而被上海交大开除的曹树基,被香港大学接收了,现在是香港

修竹崽史册 2025-09-04 13:38:18

因给日本731细菌部队洗白而被上海交大开除的曹树基,被香港大学接收了,现在是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的荣誉教授。   曹树基本来就是人口史等领域的专家,研究明清人口、近代灾荒,包括对“大跃进”人口损失的数据分析等,影响很大。   他的许多研究虽然获得认可,但也因为直面痛点、数据庞杂而备受争议。   真正让舆论大哗的,是他近几年针对日军“731部队”问题提出的新看法。   他公开强调,关于“731部队”存在大规模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的说法,有夸大、缺乏一致史料证据的地方。   在中国社会这种共识几乎已经形成“铁律”的情况下,他这个观点很快引来舆论风暴。   媒体、学界、普通网友,纷纷质疑他试图“为日本洗白”,指责他“颠覆历史、混淆是非”。   面对舆论压力和高校管理机制,很多分析中提到,这或许不是单纯的学术讨论——背后夹杂着高校对于历史底线和社会价值观的自我把关。   一旦把“出格言论”判作不可接受,是否会限制学术自由、影响学者探索?   但也有声音认为,主流历史记忆本身就是国家和民族身份的重要部分,学者有突破的权利,但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影响。   这个转折,无疑是对内地和香港高校环境差异的展示,一方面,香港的学术氛围相对包容,讲究“观点多元”,主张理性讨论而非直接否定。   这也让不少人开始反思:我们的高校是否还给予学者足够的“试错机会”,或者社会和体制对于“历史真相”的界定,本身就是一道无形的红线?   普通人面对这样的争议事件,其实情绪非常真实,一方面,民族痛苦记忆长期扎根人心。   在多数受众看来,“731部队”及其罪行早已板上钉钉,质疑或淡化都可能引发公愤。   大家担心这种“另类声音”容易酿成错误、甚至被重新利用,也有不少支持者认为,只要是基于证据、方法,历史就不该囿于一种“标准答案”,每个历史难题的求证过程,本就是修正错误、丰富认知的机会。   一刀切地否定学术分歧,是否也会妨碍史学创新?这场风波下,社会分化和争论肉眼可见,也反映出各自对于“历史叙事权”的理解不同。   曹树基事件说到底,是对“学术自由”边界的再一次大讨论,学术探索需要创新和打开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越界。   对于历史学者来说,提出有违共识的观点,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学科发展,也会承担更高的社会风险和道德压力。   还有一个问题总是被提及:学术言论的底线在哪里?除了学术自洽、证据充分外,要不要考虑广泛社会感情、集体记忆、甚至国家利益?   仅仅专注学理和方法论,未必就能被保护,哪怕研究再精准,只要涉及敏感领域,也可能面临职业上的重大代价。   这次的曹树基风波,其实反映着一个大环境的矛盾,只要社会氛围对于历史事件异常敏感。   讨论历史问题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高校应不应该给争议学者留有余地,社会成员能否包容不同声音——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值得深思。   学术的力量正在于争论,有质疑才有进步,个人的命运被时代推动,不论悲喜如今都成为对体制、学术与社会共识的全新注释。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