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9月6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自己将不会出席今年的南非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副总统万斯将会前往参会。 就在各国领导人准备齐聚南非参加G20峰会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却突然宣布自己不去了,要让副总统JD·万斯代劳。 而更让人瞠目的是,他顺带扔出一句:“中俄可能会以观察员身份参会。” 这话一出,外交圈瞬间炸锅,要知道,中俄可是G20的创始正式成员,怎么到了特朗普嘴里就成了“观察员”? 这不是外交场合的口误,这是对国际常识的公然挑衅。 G20是什么?它可不是哪个国家搞的闭门会议,也不是随便拉几个“熟人”来搭伙的聚会。 这是当今世界最关键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之一,汇聚了19个国家加上欧盟,代表着全球85%的GDP和80%的贸易量。 中国和俄罗斯自机制建立之初就是正式成员,地位稳固,毫无争议。 可特朗普一句“观察员”,等于把这两位“户主”说成“客人”,这不是搞笑,这是对国际秩序的基本理解出了大问题。 观察员身份,通常是给那些非成员国、国际组织或者地区性联盟,比如联合国、非盟、世贸组织,你不能把住在屋里的主人说成是来串门的邻居,这逻辑说出去,连小学生都得皱眉头。 有人可能会说,特朗普这话是不是说错了?可如果你了解他的“外交履历”,就知道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常规操作”。 早在2018年,他曾在白宫会议上当着幕僚的面认真询问:“芬兰是不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这可不是玩笑,而是他真搞不清楚一个已独立百年、现在还是欧盟和北约成员的国家,到底属不属于俄罗斯。 还有一次,他在和印度总理莫迪会谈后,居然向媒体表示“很喜欢那位演过电影的印度领袖”,把莫迪和宝莱坞演员阿米塔布·巴强混为一谈。 这种认知混乱,已经不是“记性差”能解释的了。 这次“中俄是观察员”的表述,看似荒唐,但在特朗普的认知体系中,可能真的就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他真实的外交思维状态。 不是小笑话,而是大问题,领导人常识失灵,全球都得买单。 别觉得这只是个笑话,领导人说错话,尤其是像G20这样被全球聚焦的场合,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尴尬。 首先,这会严重伤害美国自身的国际信誉。 一个连成员国身份都搞不清的总统,如何赢得其他国家在外交谈判中的信任?《金融时报》社论就曾警告,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 而这一次,特朗普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其次,这种“常识失灵”还可能破坏多边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G20峰会本就肩负着全球经济协调、气候问题合作等重大议题。 领导人若是连参与方的基本身份都搞错,那还怎么推动有效协商?这就像一个班主任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还想组织大家完成小组作业,结果可想而知。 更严重的是,在国际关系中,错误表达往往会被误读为政策信号。 比如把中俄称作“观察员”,某种程度上就是贬低对方地位,这种话传到北京和莫斯科,难免引发反感甚至反制。 一旦情绪化反应上头,贸易、能源、地缘政治等多个领域都可能被牵连。 除了“观察员”言论,特朗普还高调宣布,2026年G20峰会将在他的私人高尔夫度假村举办,这下,连美国国内都炸锅了。 虽然他嘴上说“零利润运营”,但谁都知道,这种场合带来的曝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配套服务,已经足够让他的商业帝国赚得盆满钵满。 《华盛顿邮报》和《彭博社》都指出,这种把国家外交资源和私人商业利益捆绑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总统应有的道德边界。 而这种“家事国事一起算”的做派,不仅让外界质疑其动机,也进一步削弱了他作为一国领导人的公信力。 如果你把“中俄观察员”事件和“芬兰属俄”放在一起看,会发现它们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对国际政治的基本常识缺乏理解,对外交礼仪毫无尊重,把复杂的国际机制简化成“交易谈判”。 这并非偶发,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政治风格。 特朗普本质上是一个“反建制”的商人型总统,他的信息来源长期依赖社交媒体、脱口秀和“福克斯新闻”,而不是深度简报和专业团队。 他也不愿花时间读报告,而是更倾向于凭直觉做决定。 这种风格在选举时可能有效,能赢得“反精英”选民的支持,但放在G20这种讲规则、讲制度、讲多边合作的场合,代价就太大了。 国际政治不是真人秀,不能靠“金句”博关注。 一个连G20成员都搞不清的领导人,如何在全球治理中扮演关键角色?更别提要在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安全、能源危机等事务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世界需要的是稳重、专业、有判断力的领导人,而不是一位动不动就语出惊人的“脱稿总统”。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让人不仅担心他是否适合继续引领美国,更让人担忧,美国是否还能在多边机制中扮演负责任的角色。 尤其是在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加强南南合作的背景下,美国的“失常”只会进一步削弱其影响力。
德国之声9月6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自己将不会出席今年的南非二十国集团(
老阿七说史
2025-09-08 10:36:0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