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国专家到鄱阳湖打捞船只,水底忽现一股巨大漩涡将队员全部吸了进去。69年后,中国考察队在航拍图上有了惊人的发现。 阳湖老爷庙水域的名气,一半来自那些沉在水底的船,一半来自岸边人添油加醋的传说。 有人说曾在月圆之夜见过湖底有白光闪烁,像无数珠宝在发光,那是1945年沉下去的“神户五号”在显灵。 也有人讲,凌晨时分划船经过,能听见水下有铁链拖地的声音,是当年战死的士兵在拉船。 这些说法传了几代人,让这片水成了渔民眼里的“禁地”。 1985年9月,安徽省有艘运输船往老爷庙以北送竹子,船刚过松门山,发动机突然熄火。 船员们正想检修,就见船身开始倾斜,湖面上冒出一个个小漩涡。 他们赶紧抱着竹子跳下水,回头看时,船已经被一个大漩涡裹着往下沉,浊浪里还卷着断裂的竹捆。 等他们游上岸,浑身是泥,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一年,据都昌县航监站统计,有记录的沉船就超过20艘,平均半个月就有一艘船消失。 再早几年,1960年代那艘从松门山出发的渔船,出事前还跟岸边的人挥过手。 船上的渔民老张头,前一天刚给孙子买了新棉袄,打算这次捕鱼回来就过冬天。 可船开到老爷庙水域中心,突然像被一只大手按住,船头猛地往下扎,岸边的人眼睁睁看着船尾翘起来,接着就没入水中,连个气泡都没多冒。 后来家属请了潜水员去找,潜了几次都没结果,只说水下水流太乱,根本站不住脚。 1945年“神户五号”沉没后,日军驻九江的潜水队是带着重装备来的。 队长叫田中,据说在日本是顶尖的潜水员。 他们第一次下潜到30米深,还发回了信号说“看到疑似船板”,可再想深入,通讯就断了。 等了三天,只等到一个叫佐藤的队员被浪冲到岸边,他抱着块木板,嘴里反复喊“白光、漩涡”,之后就疯了,被送回日本再也没消息。 那船从中国抢来的财宝,有说是古玩字画,有说是金条银元,从此成了谜。 美国专家爱德华1946年带来的团队,不光有潜水员,还有专门的声呐设备。 他们在都昌码头搭了帐篷,每天记录湖水温度、流速,一开始还信心满满。 可半个月后,就有人说水下有东西干扰设备,声呐屏幕上老是出现杂乱的信号。 有个年轻潜水员第一次下水,上来后说看到湖底有个黑乎乎的大洞,水流全往里面灌。 爱德华不信,亲自带队下潜,结果就遇上了那道白光。 他在回忆录里写,当时感觉有股力量往水底拉,像被磁铁吸住,他割断了氧气管才挣脱,上来后发现氧气瓶上有奇怪的划痕。 2014年科考队来的时候,韩礼贤带了个特殊的设备——水流测速仪,这是他自己琢磨着改进的,能在湍急的水里稳住读数。 他们先在老爷庙周边布了20个监测点,连续测了一个月的水流方向,发现这儿的水一天能变三次流向,早上往东,中午往西,傍晚又打转,这在别的水域很少见。 绘制地形图时,队员们发现除了那条2.5公里的沙坝,沙坝底下还有三层不同的泥沙,最下面一层是黑色的,像被火烧过。 地质专家取样分析,说可能是古代河床的遗迹,说明这儿以前可能是陆地,后来被水淹没。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泥沙堆积得快,沉船容易被埋。 那次大风天验证,科考队不光测了流速,还放了个带摄像头的浮标。 浮标传回的画面里,水面下确实有漩涡在转,像个漏斗,把水草、树枝都卷了进去。 船摇晃得最厉害时,有队员看到船底粘了不少泥沙,像是从湖底翻上来的。 回来后他们计算,那种流速下,一艘百吨的船,不到一分钟就会被漩涡带翻。 现在水域周边的三个气象监测站,除了测风速,还能测水温、水流速度,数据实时传到海事部门。 渔民老王说,以前出门看天看浪,现在看手机APP,上面有“老爷庙水域风险指数”,超过8级就不让走,这几年确实没听说谁的船在那儿出事了。 水下考古队在那6处可能有古代沉船的地方,已经打捞出一些碎瓷片,专家说是明代的,推测那会儿这儿就是航运要道。 说不定再过几年,能挖出比“神户五号”更老的船,那这片水的故事就更全了。 其实不光挪威的峡湾,中国的金沙江虎跳峡也有类似的漩涡,以前也老出事,后来修了水电站,水流稳了,就安全多了。 说到底,水底下的事,看着神秘,其实都是地形、水流、风力凑到了一起,解开了就不怪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有人问:马占山明明投靠了日本人,为啥还能被称为爱国将领。网友是这样回答的:如
【47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