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杜月笙在弥留之际,将遗产分出去,孟小冬分到了2万3千美金。她低声嘀咕

历史阅读者 2025-09-11 09:58:13

1951年,杜月笙在弥留之际,将遗产分出去,孟小冬分到了2万3千美金。她低声嘀咕着:“这怎么够…”。杜家人白了她一眼:“美不死你!要不是老头子帮忙,2千你都甭想。 杜月笙,1888年8月22日生在上海浦东,原名杜月生,后来改成杜镛,号月笙。这家伙是民国上海滩的狠角色,青帮大佬兼实业家。小时候爹没了,跟着继母和舅舅混日子,14岁跑去上海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没干多久被撵出去,又转到潘源盛水果店打杂。在那儿,他搭上了青帮的线,从此走上黑道。1918年,他投到青帮老大黄金荣门下干活,脑子活络,会来事儿,很快就混出头。1925年,他跟黄金荣、张啸林搞了个“三鑫公司”,专干鸦片买卖,赚得盆满钵满。1927年,他帮蒋介石清党,蹭了把政治热度。1931年江淮水灾,他捐了53万,占了国府救济款的五分之一,名声更响。抗战时,他在上海闸北弄掩体,帮国军打鬼子。1949年,他跑去香港,1951年8月16日病死,63岁挂了。 杜月笙这人,能耐不小,可干的不少是脏活儿。鸦片生意让他发家,但也害了不少人。他在上海滩呼风唤雨,黑白两道通吃,靠的就是手腕硬、人脉广。晚年身体垮了,带着一堆家眷躲到香港,日子过得紧巴巴,遗产那点钱也成了烫手山芋。 孟小冬,1908年12月9日生在上海,家里是唱戏的,9岁跟着姑父学老生,12岁在无锡登台,14岁在上海乾坤大剧场火了。她嗓子厚实,扮相俊,很快就闯出名堂。1925年,她去北京学艺,认识了梅兰芳,1927年当了他的妾,可梅家正室福芝芳不待见她,1931年两人散了,孟小冬拿了4万块赡养费。1933年,她在天津《大公报》登报跟梅兰芳划清界限,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成了“余派”传人,唱《捉放曹》《搜孤救孤》特别拿手。1947年,她给杜月笙60岁生日唱戏后,宣布不登台了,大家都叫她“冬皇”。 孟小冬这辈子挺坎坷,跟梅兰芳那段让她吃了不少苦,后来跟杜月笙搭上,也没少受气。她唱戏是真有本事,可感情路走得磕磕绊绊,到最后还是靠自己撑着。 杜月笙跟孟小冬的缘分挺早,1920年他在上海看她唱戏,那会儿她才12岁,小丫头片子就把他迷住了。1926年,他们在北京又碰上,可孟小冬跟梅兰芳在一块儿,杜月笙没插手。1937年,他弄了个赈灾义演,请她帮忙,她病了,他照顾得挺上心,两人就熟络起来。抗战时,杜月笙跑香港,孟小冬留在上海,他隔空给她送钱,支持她学戏。1949年,她跟着他去了香港,1950年秋天,两人结了婚,她成了杜月笙第五个夫人。婚礼在杜公馆办,杜月笙病得不行还硬撑着,孟小冬穿上嫁衣,总算有了个名分。 这俩人,一个是黑道大哥,一个是戏台上的角儿,搭在一起挺邪乎。杜月笙对她不错,可家里那堆夫人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孟小冬夹在中间,日子没那么好过。 1951年夏,杜月笙快不行了,把家人叫到香港杜公馆,分他那11万美元的遗产。几个夫人每人1万,孟小冬多点,拿了2万3千。她听了不乐意,低声嘀咕“这怎么够”,杜家人不干了,回她一句“美不死你,要不是老头子,你连2千都拿不到”。这事儿听着就火药味十足。头一年,杜月笙还给她补办了婚礼,场面挺热闹,他在轮椅上硬撑着说“以后叫她妈咪”,想给她个交代。可到了分钱的时候,杜家人还是没把她当回事儿。 那11万美金听着不少,可杜月笙晚年花销大,家眷多,摊下来没剩多少。孟小冬比别人多拿了1万3千,可能是杜月笙念着她陪他这些年,可她觉着这钱不够她下半辈子用。杜家人那话说得刻薄,摆明看不上她,觉得她没资格挑三拣四。这遗产的事儿,把他们之间的恩怨全抖出来了。 有资料说她拿了2万,不是2万3千,数字有点乱,但这不影响大局。重点是,孟小冬在杜家站不稳脚,杜月笙活着时还护着她,他一走,她就成外人了。 杜月笙1951年8月16日死了,63岁。孟小冬听他的话,不再唱戏,改教京剧。她在香港九龙租了个小公寓,日子过得紧巴巴,2万3千美金得省着花。她教了几个徒弟,1953到1963年收了个正式弟子黄锦懋,教得挺认真。1967年,香港不太平,杜月笙第四个夫人姚玉兰叫她去台湾,她就搬到台北,跟姚玉兰和杜月笙的闺女杜美霞住一块儿。她在那儿接着教戏,家里放着杜月笙的照片,每年纪念日点柱香。 晚年她身体不行了,嗓子堵,肺里积水,走不动路。她不肯去医院,杜美霞照顾她。1977年5月26日,她在台北死了,68岁。葬在新北市树林区内渡寺乐山公墓,墓碑是张大千写的“杜母孟夫人之墓”。葬礼没啥排场,京剧圈的人来送她,戏迷献了花。1978年,杜美霞搞了个“孟小冬国剧奖学金基金会”,帮台湾的京剧新人,她这辈子算没白忙活。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