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在华盛顿一句“安全靠美国,经济不再靠中国”,把韩国出口三成市场、六成零部件供应链、四成经济依存度全摆上了赌桌。 李在明的言论直接引发韩国企业恐慌,但这并非没有道理。毕竟,经济合作讲究的是互利共赢,而非单方面的 “切割”。中国庞大的市场、完备的供应链,以及持续增长的经济活力,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韩两国经济的绑定早已深入骨髓。根据韩国关税厅 2024 年公布的最终统计数据,韩国全年对华出口占比虽较前几年略有下降,但仍稳定在 22.3%,其中半导体产品贡献了近四成份额,仅三星电子一家,去年对华半导体出口额就达到 287 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环节,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曾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到,本国机械、电子、汽车三大支柱产业,有 61.2% 的核心零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或依赖中国企业加工,小到汽车用的线束,大到半导体生产所需的特种气体,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撑。 这种深度依赖下,政策转向带来的冲击很快显现。在首尔江南区的现代汽车总部,高管们最近连续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可能失去的中国市场。 要知道,2024 年现代汽车及旗下起亚品牌在华销量仅为 45 万辆,较 2020 年的峰值下降超 50%,如今若彻底切断合作,剩余的产能该如何消化成了难题。 现代位于蔚山的工厂,目前有 30% 的生产线是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车型,一旦停产,每月将损失近 800 亿韩元利润。 半导体行业的担忧则更甚。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是韩国半导体最大买家,还是重要的原材料供应方。 韩国生产存储芯片所需的硅晶圆,有 42% 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企业,而封装测试环节,中国企业承担了韩国近三成的订单。 三星电子负责供应链管理的高管私下透露,他们最近在考察越南、印度的供应商,但发现当地企业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能,都无法在短期内替代中国供应商,仅一条半导体封装生产线的搭建,就需要至少 18 个月时间和 5 亿美元投入。 反观中国市场,并未因韩国的政策转向而陷入被动。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 1200 万辆,本土企业在电池、电机领域的技术突破,让韩国车企在华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减弱。 半导体方面,中国自主研发的 14 纳米芯片量产能力不断提升,对韩国高端芯片的依赖度正逐年下降。 更重要的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2024 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额达 1.18 万亿元,德国大众、美国特斯拉等企业纷纷加大在华投资,这与韩国试图 “脱钩” 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的韩国企业,正处在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导向要求他们减少对华依赖;另一方面,放弃中国市场和供应链,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 LG 新能源原本计划在江苏扩建电池工厂,投资规模达 12 亿美元,如今项目已暂停;SK 海力士在大连的存储芯片封装厂,也开始重新评估产能规划。 普通韩国民众也感受到了变化,超市里来自中国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汽车维修时进口零部件的等待时间变长,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在提醒人们经济 “脱钩” 可能带来的后果。 接下来,韩国会如何调整政策?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这些问题,不仅关乎韩国经济的未来,也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格局。大家觉得,韩国当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中美贸易其实已经停止了,而且俄罗斯专家称,如果中国率先停止交易的话,美国肯定受不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