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异想天开!“没收”我的资产不可能!我十几年没回国,国内的银行账户和房产都清零了!不信你查!这就是石平在《产经新闻》上发表的言论。 “我早就一干二净了,哪还有什么财产?” 石平最近在日本媒体上的这番“自证清白”言论,可以说是把观众当成没联网的。 他一边高喊“几乎十几年没踏回中国一步”,一边却被网友扒出2019年还在上海浦东机场转机。 嘴上说得干净利落,结果青岛、西安、景德镇的工商信息一层一层揭开,像剥洋葱一样,让人辣眼睛。 说到底,他不是在“辩解”,而是在演戏,试图用舆论掩盖事实,用“资产清零”的幻觉对抗法律的追责。 但问题来了:法律可不听你讲故事,它只看证据。 石平在《产经新闻》上大放厥词,说自己“早就没什么国内资产”,甚至放话“你查嘛,不信你查!”结果真有人查了,还真查到了。 青岛西海岸新区市场监管局9月的公示文件显示,一家日料店刚注销不久。 这家店的背后,是石平早年频繁合作的邹国龙、朱振军的名字,工商数据一对,关联清晰得很。 注销时间、法人变更、经营许可证终止信息,张张都有记录,打脸来的不带一点模糊。 再说北京房产,《金融时报》刚刚发布了关于2025年一线城市房价的报告,北京朝阳区公寓均价依然坚挺,超过5万元每平米。 而石平名下的一套房子,早年就已登记在案,别说“清零”,现在这套房子单是市值就能顶上不少人半辈子的积蓄。 问题不在于他有没有财产,而在于他试图通过代持、交叉持股这些“腾挪术”来规避法律,但你懂金融,法律也懂。 国内的反制措施早已不是“看表面”的年代,穿透式监管下,谁是实控人,谁负责掏腰包,一清二楚。 说自己十几年没回国,是想用“人不在现场”来撇清关系,但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社交平台上很快炸出2019年石平从日本飞抵上海浦东机场后转机至青岛的航旅记录,不仅有航班号,还有机场安检时间。 这可不是朋友圈定位,这是航空系统里的真数据。 再往深挖,还有景德镇的“前景企业管理公司”,从2009年起石平就在里面持股20%。 这家公司后来演化成多个陶瓷出口企业的控股平台,石平虽然人不在明面,但始终通过股东会的远程决议参与管理和收益分配。 简单说,他不是不参与,而是“换了个壳”继续搞钱。 《华尔街日报》去年7月的深度报道也点过这类人,一边在国外鼓吹“自由言论”,一边在国内悄悄挣钱。嘴上说着“价值观”,手里数着人民币,这种“双面经营”的套路,早被国际社会识破。 面对石平这类“嘴上反华、身在发财”的双面人,中国的反制措施可以说是“对症下药”。 今年9月,中国外交部根据《反外国制裁法》对其启动资产冻结、限制交易、禁止入境等措施。 新华社在随后的评论中明确指出,这一系列操作完全在法律框架内,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法律之外,舆论也没给他留情面。 石平在日本媒体上刚发完言论,国内网友就用各种公开数据把他“扒”了个底朝天,从青岛的日料店,到景德镇的工厂,再到北京的房产,民间的“信息挖掘”形成了强大的监督力量。 这种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补充。 《环球时报》特约评论里说得很直白:这类人表面上披着“言论自由”的外衣,实则是在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护航。 他们不是在表达观点,而是在做生意,政治投机的生意。 石平这场“自清秀”,结局注定是场三重破产,第一,谎言破产,从资产到行程,每个细节都经不起核查,所谓的“清零”变成了“藏匿”。 第二,信誉破产,中日媒体都开始质疑其言行一致性,他在日本的政治立场,也因为这场“财产风波”变得尴尬起来。 第三,政治破产,中国的反制措施已经封堵了他的“回旋余地”,无论是法律通道,还是商业操作,留给他的空间基本为零。 信息时代下,装糊涂是最不划算的选择,你的一切都能被搜索引擎记住,你的“清白”也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石平口中的“异想天开”,或许正是他对现实的最后一丝幻想,然而在真实的法律与民意面前,这种幻想就像泡沫,破得越快越响。 国际社会的共识很简单,背叛可以选择,后果必须承担。
那位自称为律师的女士已经给出了这位男士相当合理的忠告,别霍霍法律了,别浪费资源了
【28评论】【2点赞】
骑驴看日落
一个连自己生他养他的国家都能出卖抹黑,这种人无论在哪个国家里都是一条🐶,有不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