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12 10:44:10

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20年后还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而这时二维码早已被中国人申请注册了。如果当时腾弘原放弃索取专利费,中国一年至少要给日本50亿元。 在中国,从菜市场大妈的收款牌,到庞大的数字政务系统,那个黑白小方块无孔不入。 可谁能想到,它最初的舞台,只是日本工厂仓库里一个管理库存的工具,安静得几乎被人遗忘。 这项技术由其发明者原昌宏作出预言,称在未来十年内将会销声匿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它为何独独跨越千里之遥,于古老的中国大地觅得永生之契机? 这究竟是一次发明的胜利,还是一场“再发明”的奇迹?这个故事,得从三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说起。 二维码问世之初,并非怀揣着改变世界的宏大愿景。它的诞生,或许只是源于某个具体需求,未曾料到日后会在时代浪潮中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 它不过是一套精妙绝伦的工业解决方案罢了。看似完美,却也只是从工业角度给出的一种应对之法,或许并非唯一的最优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原昌宏所在的电装公司,陷入流水线条形码难题的困境。此难题让众人绞尽脑汁、忧心如焚,大家都在为解决它而苦苦思索。 一个零件竟需贴上十余个码,其码容量有限,且极易沾染污渍,如此状况导致工作效率极为低下,亟待改善。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围棋爱好者从棋盘的黑白矩阵中捕捉到了灵感。 为使机器实现闪电式识别,他潜心钻研无数印刷品,历经探寻,终于发现了一组极为稀有的黑白图案比例,即 1:1:3:1:1。 他独具匠心,将该比例设计成二维码三个角的定位图案。如此一来,机器只需“一瞥”,便能瞬间领会其中奥秘,高效且精准。 测试结果惊人,识别速度快到0.02秒,还能储存近4300个字符。就算磨损了30%,照样能读出来。 在彼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惊叹的“黑科技”。它突破常规认知,以超前之姿横空出世,恰似暗夜中陡然绽放的璀璨烟火,瞬间点亮了人们对科技的想象。 然而,就是这么一项杰作,诞生后的很多年里,只在日本的便利店和工厂里管理库存。 它像一只困在孤岛上的奇特生物,无法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其真正的价值被远远低估了。 最关键的一步,是电装公司那个看似反商业的决定。他们紧握手中的专利,本可凭此独占鳌头,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免费开放,将其慷慨赠予全世界共享,尽显胸怀与担当。 原昌宏内心思忖,自觉此项技术原理颇为简易,在他看来并无申请个人专利之必要,仿佛这等简单之事,无需以专利来彰显。 公司的算盘是,把标准免费送给你用,那我配套的扫码设备不就更好卖了吗? 后来,有相关人士估算,倘若对这项专利进行收费,仅中国每年或许就要支付高达50亿的许可费用。 很多年后,公司法务部旧事重提,问原昌宏要不要开始收费,他只说要信守承诺。 正是这种开放精神,把一个产品变成了一个公共协议,为日后全球开发者,尤其是中国企业的疯狂创新,铺平了道路。 二维码在中国的成功,根本不是简单的应用,而是一场彻底的“再定义”。21世纪初,工程师王越曾尝试推广,但那时智能手机还没普及,根本没人理。 直至2011年,真正的转折点方才降临。那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如同破晓的曙光,为后续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回溯往昔,那一年,支付宝初涉扫码支付领域,开启了支付方式变革的探索之旅。它如一位勇敢的开拓者,以试水之姿,在支付的江湖里悄然掀起波澜。 而另一边,微信的张小龙做出了一个当时内部很多人都看不懂的决定:把二维码当成连接线上与线下的桥梁。在他看来,这就是移动时代的搜索框。 微信推出的“扫码加好友”,让用户增长率在三个月内翻了一倍,瞬间引爆了市场。紧接着,微信支付全面整合“扫一扫”,彻底点燃了中国的二维码热潮。 连马化腾都说,这是连接虚拟与现实的关键入口。 中国开发者没有止步于此。他们对技术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比如优化了中文支持,提升了在光线不好环境下的扫描性能,甚至还注册了改进型专利。 从餐厅点餐到共享单车,二维码在中国被玩出了花,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故事回到原昌宏。这位发明者曾在2014年获得欧洲发明家奖,但也正是那年,他预测二维码是过渡技术。可历史开了个玩笑。 2020年他63岁生日时,公司为他庆祝,还请来了与二维码同龄的女演员。 一项技术的最终价值,或许真不由它的发明者说了算,而是由那个最能理解并重塑它的时代来定义。 二维码的这场奇幻漂流,就是最好的证明。 信息来源:《日本放跑了”下金蛋的母鸡“!你每天扫的二维码是这个日本人发明的,赚钱的却成了中国人》,2019-02-22 18:24·上游新闻

0 阅读:1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