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山西省黄副省长下乡,就住在县大院的小平房里。这天,黄副省长自掏腰包,

小史善始善终 2025-09-12 14:43:11

1966年,山西省黄副省长下乡,就住在县大院的小平房里。这天,黄副省长自掏腰包,讲:“咱们中午打牙祭,去买些白萝卜、猪肉来。”秘书讲:“让食堂多做一道就成。”黄副省长表示:“我自己花钱心里舒服。”   1966年春天,山西高平遭遇严重旱情,庄稼地里一片焦黄。田间地头突然出现了一位身穿旧衣、肩扛锄头的老人,和农民们一起找水源、打深井。   这位满手老茧、浑身泥土的老人,竟是开国大将黄克诚。当时他已调任山西省工作,听闻高平旱情严重,立即赶赴一线指导抗旱。   年过六旬的黄克诚坚持住在县大院一间简陋平房里,房间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旧桌子和几个椅子,办公室兼卧室就是这样朴素。   他和工作人员在机关食堂吃着窝头咸菜配小米粥,从不搞任何特殊化。即便身为开国大将和省级干部,依然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   抗旱最紧张的几个月里,黄克诚始终奋战在一线。他顶着风沙烈日查看地形、研究水源分布、制定灌溉方案,经常累得腰疼直不起身。   同志们多次劝说下,他才返回县城治疗。但依然拒绝住条件较好的招待所,坚持住在县大院的小平房里,方便随时了解抗旱进展。   有一天中午,黄克诚拿出自己积攒的工资,让秘书去买白萝卜和猪肉。秘书提议让食堂加个菜就行,他坚决摇头拒绝。   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改善生活不能让公家出钱,自己花钱心里才踏实。最终在小平房里炖了一锅萝卜猪肉,大家围坐一起分享。   这种自掏腰包改善伙食的做法,在那个年代显得格外珍贵。它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格的自我约束和对公私分明的坚持。   黄克诚一生保持艰苦朴素作风,从不因功高位重而搞特殊化。他在高平的表现,正是共产党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写照。   高平许多老农至今还记得当年的情景。一位参与过抗旱的老人回忆说,那位省里来的大干部没有丝毫架子,和大家一起吃窝头喝菜汤,干活比年轻人还卖力。   经过几个月努力,深井里抽出的清水通过沟渠流入田间,高平旱情得到有效缓解。黄克诚的身影也深深印在当地群众心中。   这个故事给今天的我们很多思考,真正的威信不是来自官职大小,而是来自实实在在为民办事的行动。清廉不是喊在嘴上,而是体现在生活每个细节里。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无论什么岗位,都应该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像黄克诚那样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密切联系群众也不是走形式,而是要真正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黄克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公仆意识,什么叫与民同甘共苦。   信源: 《黄克诚传》 中国军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小史善始善终

小史善始善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