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中,18岁的小战士王中领,在尸体堆藏了4个小时,终于发现了日

靖江的过去 2025-09-14 10:37:26

1937年,淞沪会战中,18岁的小战士王中领,在尸体堆藏了4个小时,终于发现了日军狙击手,并一枪将日军狙击手击毙。 1937年 9 月 3 日凌晨,上海罗店镇阵地上满是腐尸的臭味。勤务兵王中领第三次调整姿势,把脸紧紧埋在两具战友的尸体之间,一动也不敢动。 他左臂的伤口还在渗血,这伤是昨夜日军炮击造成的。当时他抱着弹药箱往战壕跑,一枚弹片擦过胳膊,划开一道口子,可情况紧急,他根本没时间包扎。 现在他得让自己的呼吸混进尸堆的腥气里 ——300 米外的破楼里藏着日军狙击手,正搜寻活人打冷枪,稍有动静就会被盯上。 王中领参军的事,要从 1935 年说起。那年在徐州城外,15 岁的他攥着带血的石头站在地主家门前,这块石头是他保护姐姐时,打伤地主儿子的 “罪证”。 他是江苏睢宁的农村少年,那时从没想过,自己扔石头能连起 13 个水漂的本事,两年后会成为战场上的杀招。 后来到了部队,团长让他试着投手榴弹。他扔出那枚锈迹斑斑的铁疙瘩,铁疙瘩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这弧线比任何誓言都管用,直接证明他能上战场打仗。 可罗店的战场,比扔石头残酷太多。日军第 11 师团每天对 66 团的阵地炮击 3 次,把阵地炸得一片狼藉。王中领所在的 3 营,已有半数以上的战友牺牲。 昨天傍晚,三个炊事兵刚探出头找水,就全被钟楼废墟里的狙击手打死了。老班长李福根倒下时,王中领看得真切:子弹从左眼打进去、从后脑穿出来,血雾在夕阳下凝成暗红色。 王中领攥紧怀里的中正式步枪。这把枪没有瞄准镜,枪托上刻着前任主人的名字,却是他活下去、杀鬼子的唯一依靠。 日军狙击手很狡猾:专挑黄昏时借逆光开枪,隐藏自己的身形;每打三枪就转移位置,让反狙击的战士扑空。王中领记得团长的话:“这些关东军来的鬼子,枪法准,枪枪要命。” 可当他主动请战时,团长拍了拍他的肩说:“中领,你扔石头的本事,该换成打子弹了。” 前三个小时的潜伏,是对意志的煎熬。夏天的尸堆又闷又臭,蛆虫爬进裤管,苍蝇 “嗡嗡” 叫着,吵得人头疼,可他连动一下都不敢。 王中领强迫自己数心跳,每数到一百下就调整一次呼吸,还发现了一个关键规律:日军开枪后,枪管会冒出一瞬的青烟。 熬到第四个小时,炊事班的张老三探出头找水,那道青烟终于出现 —— 位置在左前方 45 度,钟楼三层的破窗后面。 王中领没急着开枪。他想起徐州训练营的夜课内容:狙击要先确认目标,算准风速,预判目标的移动轨迹。 等日军狙击手站起身准备撤离时,他才扣动扳机。子弹飞出的瞬间,他像回到了徐州郊外的河边,只是这次,“石子” 落在了鬼子的眉心。 第二天黎明,王中领往脸上涂满战友的鲜血,让蛆虫在伤口周围爬,假装成尸体。很快,第二名狙击手出现在对面商铺的阁楼上,他甚至闻出了对方身上日军特供 “征露丸” 的味道。 这一枪格外凶险:鬼子的子弹擦着他的耳朵飞过,在墙上凿出一道深痕。可他清楚,自己一退缩,就会有更多战友牺牲。 五天后,日军察觉到尸堆有异常,调来迫击炮对着尸堆猛轰。爆炸的气浪把王中领掀翻时,他脑子里闪过姐姐逃亡时倒下的画面。 等他在战地医院醒来时,护士正用酒精擦拭他腿上的弹片伤口。床头柜上放着半块干粮,这是老班长用自己最后半块馒头换来的,上面还留着牙印。 战后统计显示,王中领在淞沪会战期间共打死 52 名日军,其中 7 人是狙击手。这些数字背后,他每天只睡三小时的坚持,是他在雨夜的泥泞里练习瞄准的执着,是他每次开枪前默念 “为父母报仇” 的信念。 1944 年,他因战功卓著被保送进黄埔军校。教官在他的训练日志上写道:“此子有刺客之风,然心怀家国,非为私仇。” 抗战胜利后,王中领选择退役。在杭州富阳的稻田边,他常对孙子说:“枪口不能对着自己人。” 到了晚年,他最珍视的东西,是 1955 年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每当村里的孩子问起战场往事,他总说:“这不是什么英雄故事,是千万个普通人没办法,只能扛起枪保卫家国的事。” 2015 年 7 月,98 岁的王中领在杭州病逝。临终前,他让孙子打开那个藏了半个世纪的木箱。 木箱里除了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还有一块望远镜碎片 —— 这是 1937 年罗店战役时,从他打死的日军狙击手身上搜来的。 碎片上还留着弹孔,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极了当年那枚子弹划过的轨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