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凭什么财政独立?说白了,香港政府不靠中央财政拨款,也不需要地方债融资,甚至不参与全国税收分成,但是问题来了,那港区从哪挣钱?答案很简单——港币,如今的香港是纽约、伦敦之外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港币就是推动交易诞生的货币。 这种独特地位支撑着整个财政体系,让香港在回归后依然保持经济自主权。香港的财政收入结构非常特别。 不同于内地依赖土地财政或转移支付,香港的钱袋子主要装着两样东西:税收和投资收益。利得税和薪俸税加起来占了财政总收入近一半,其中企业利得税贡献最大,达到28.5%;打工人的薪俸税也贡献了13.8%。 更妙的是,政府手里的投资组合每年还能带来14.2%的收益,这笔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就连地皮收入也只占区区5.2%,完全颠覆了“卖地财政”的刻板印象。这种多元化的收入来源,让香港财政有了稳稳的底气。 作为自由港,香港的税收政策堪称“低而广”。除了烟草、酒精等少数商品要交税,几乎所有进口货物都零关税。这种开放环境吸引了全球资本在此流转,而港币就像润滑剂,让资金流动丝滑无比。当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亚太总部,当投资者用港币买卖股票债券,每一笔交易都在为财政添砖加瓦。 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香港评分已攀升至760分,稳居前三甲。年初的亚洲金融论坛上,各国政商名流齐聚香港,探讨“启动增长新引擎”的议题,这背后正是港币国际信用的支撑。 香港政府花钱也很讲究。面对连续三年财政赤字,特区政府没有伸手要钱,而是自己“动手术”——未来三年要裁减一万个公务员职位,同时冻结工资增长。这种自我开刀的魄力,源于对财政纪律的坚守。 公务员体系改革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的调整在于优化开支结构,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毕竟,当投资收益能占财政收入的14.2%时,管好钱袋子比什么都重要。 港币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制度设计上。回归二十多年,人民币没有取代港币,这种安排看似矛盾却充满智慧。港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让它成为国际投资者信赖的“避风港”。当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当“一带一路”项目以港币结算时,货币本身就成了财政独立的活水源头。 全国政协委员谭岳衡今年两会就提出,要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本质上也是在守护港币的竞争力。这种财政独立模式能持续多久?当全球金融格局加速演变,当大湾区融合不断深入,香港的财政自主权会面临新挑战还是新机遇? 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个使用港币的交易里,藏在每次税收政策的调整中。你觉得,香港这套“不靠中央不靠债”的财政秘诀,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吗?
1997年,李嘉诚想从马未都那里买一副象棋,马未都报价4万,李嘉诚说:“太贵了!
【34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