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远东被渗透成筛子,乌军行动接连得手,就连海参崴也不能安宁! 当地时间周二,海参崴附近的什奇托瓦亚湾地区的一处军事设施发生爆炸,随后大批安全部门人员赶赴现场,搜寻“破坏分子”,当地警方也设卡拦截附近的一切往来车辆,一架米-8直升机也迅速升空。 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随后公开承认,这次针对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第155海军步兵旅营地的袭击是其所为。 选择这个目标并非偶然,该部队曾参与马里乌波尔围攻战、武赫莱达尔战役以及库尔斯克州的战斗,乌克兰方面指控其在这些军事行动中存在“战争罪行”,包括虐待战俘和使用违禁武器攻击居民区。 因此,乌方将这支队伍列为“全球追剿”对象,即便远在万里之外,也要实施报复性打击。 海参崴与乌克兰直线距离超过7000公里,相当于从伦敦到纽约距离的两倍还多。乌方如何实现这种超远程精确打击,成了军事观察家们热议的焦点。 从当地居民目击到的无人机迹象,到后来专家分析的无人机空中加油技术,这些都表明现代冲突中的技术革新正在改变传统战争的地理限制。 无人机一旦获得远程奔袭能力,以往凭借距离提供的安全感便大打折扣,这不仅是俄乌冲突中的新现象,也可能对未来军事防御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乌克兰能成功实施此类行动,与俄罗斯自身的防御状况也有关联。由于前线战事吃紧,俄军大量兵力被调往西部边境地区,导致远东等后方区域防御力量相对空虚。 再加上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管理和监控难度本就不小,这给了外部力量渗透和破坏的可乘之机。 爆炸发生后俄方的反应速度很快,特种部队、紧急救援人员等迅速抵达并封锁现场,大型设备在严密护卫下被运离,这显示出俄方对此类突发事件已有一套应急流程。 但另一方面,紧张的处理过程也透露出他们的担忧——如果连远东重要军港都难以免于袭击,其他地区的安全又如何保障? 单次袭击的军事价值可能有限。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实力雄厚,不会因一次破坏就伤筋动骨。但这种行动的心理威慑和舆论效应却不容小觑,它打破了“远方即安全”的固有认知,迫使对手重新评估防御体系和战略部署。 俄乌冲突发展至今,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战场对抗,呈现出“全球游击战”的特点。双方在军事、情报、舆论等多条战线交锋,手段也愈发多样化。 无人机技术、远程打击、敌后破坏等元素的加入,让这场冲突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 海参崴的爆炸声或许会逐渐远去,但它所揭示的现代冲突新模式:技术降低突袭门槛、地理屏障效用递减、前后方界限模糊等,值得长久深思。 对于关注国际局势的我们而言,了解这些动态不仅是跟上时事,更能帮助理解全球安全格局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
假如波兰下场乌克兰,俄军能扛住乌波联军吗?就这么说吧,波兰要是下场乌克兰,相当
【4评论】【7点赞】
住校学生
这恰恰说明乌克兰也没啥招数了,只能采用声东击西的打法,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