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 新加坡总理公署突

非常盘点中 2025-09-18 14:23:41

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 新加坡总理公署突然发布公报:两国正式签署《碳信用实施协议》。这份被外媒称为"绿色货币战争导火索"的文件,藏着令人震惊的博弈逻辑。 新加坡作为弹丸之地,2025 年碳排放量预计突破 6000 万吨,而本土碳汇能力几乎为零。其承诺的 2050 年碳中和目标,在缺乏森林、草原等自然碳汇的情况下,几乎全靠购买碳信用支撑。 越南的芹椰红树林保护区面积超过 310 平方公里,每公顷红树林可储存 3754 吨碳,相当于一座天然 “碳银行”。 而越南规划的 6 吉瓦海上风电项目,每年可减少约 400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些资源对新加坡来说,就是突破碳中和困局的关键筹码。 但越南的碳信用并非免费午餐,根据协议,新加坡需以高于国际市场价 20% 的价格购买越南碳信用,同时承诺向越南转移海上风电技术。 这种 “高价买碳 + 技术置换” 的模式,本质上是新加坡用金融优势换取越南的生态资源,而越南则借此实现绿色产业升级。 这场合作的深层推手,是欧盟即将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根据欧盟规定,2026 年起,进口钢铁、水泥等产品需按欧盟碳价补缴税费。 越南作为东南亚最大的钢铁出口国,每年对欧出口额超 50 亿美元,若无法提供足够碳信用,将面临每吨钢铁额外支付 88 美元的关税,直接压缩 30% 的利润空间。新加坡则因电子、化工等高碳产业占比大,若不提前布局碳信用,每年需向欧盟补缴数亿美元税费。 在此压力下,越南加速开发红树林碳汇项目。其湄公河三角洲的 “百万公顷低碳水稻计划”,通过交替湿润灌溉技术,每公顷稻田每年可减少 12 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些减排量已开始注册为碳信用。 而新加坡则通过碳交易所(CIX),将购买的越南碳信用包装成标准化合约,吸引国际资本参与交易。2023 年 CIX 首批碳信用交易定价 5.36 美元 / 吨,而越南碳信用因稀缺性溢价,实际成交价达 8.2 美元 / 吨,形成 “绿色套利” 空间。 这场合作背后,始终晃动着中国的身影。中越早在 2025 年就试点跨境碳交易机制,广西林业碳汇指标可与越南电力企业碳排放互抵。中国企业参与的越南茶荣海上风电项目,采用 “渔光互补” 模式,上层发电、下层养殖,每兆瓦光伏年减排 1.2 万吨二氧化碳,这种技术正被新加坡高价引进。 更关键的是,中国主导的 RCEP 框架下,环保产品原产地累积规则使越南使用中国组件的绿色产品更容易进入欧盟市场,形成 “中国技术 + 越南碳汇 + 新加坡金融” 的三角闭环。 这种合作模式正在改变东南亚碳信用市场格局,越南的红树林碳汇项目已获得世界银行 40 亿美元融资,而新加坡通过 CIX 平台,将越南碳信用与欧盟碳配额挂钩,试图争夺亚洲碳定价权。 2025 年博鳌亚洲论坛使用的海南沙美内海红树林碳汇,正是中越跨境碳交易的预演,这种模式未来可能复制到新加坡 - 越南协议中。 新加坡和越南的合作,暴露了气候资本主义时代的残酷现实。越南为开发碳信用,正面临红树林过度商业化风险。芹椰保护区周边已出现 “碳旅游” 项目,游客涌入导致生态承载力下降。 而新加坡虽通过购买碳信用实现 “账面碳中和”,但本土高碳产业并未实质减排,形成 “碳抵消依赖症”。 更讽刺的是,西方能源巨头正撤离越南风电市场。挪威 Equinor、意大利 Enel 等企业因越南政策不透明、电网接入滞后,纷纷终止投资。这迫使越南更依赖中国技术和新加坡资金,形成新的依附关系。 而新加坡碳交易所的碳信用价格波动,已开始影响越南农民生计 —— 湄公河三角洲的稻农发现,种植低碳水稻获得的碳信用收益,可能被国际碳价下跌吞噬。 这场绿色货币战争的最终赢家尚未显现,但有一点清晰可见:当碳信用成为新的 “石油”,资源匮乏国的生存博弈,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权力重构的缩影。 新加坡和越南的牵手,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破局尝试,而他们的命运,早已被气候资本主义的规则深深绑定。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掌控碳信用的定价权和技术标准,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制高点。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