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动了!”8月6日重庆一位76岁高龄退休老教授刘晓生,经常去贵州避暑,在此期间意外发现了山区的孩子们英语发音,读句等不标准,刘晓生深受感触,决定留下来,圆梦这些孩子的学习英语梦。[无辜笑] 刘晓生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每年夏天都会到贵州避暑,2013年的一个下午,他在村里散步时听到断断续续的英语朗读声,发音并不标准,但声音很响亮。 循着声音找去他发现了一所由村民集资搭建的简易学校,教室用砖块和木板临时搭成,没有正规的黑板,只有一块刷了黑漆的木板钉在墙上,几十个孩子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跟着一位年轻的代课老师大声朗读英语单词。 这所学校没有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连基本的教学用具都很缺乏,但孩子们学习时专注认真,每个人都瞪大眼睛盯着黑板,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发音要点。 从第二天开始刘晓生每天上午8点准时出现在这个教室里,他主动承担起英语教学任务,从最基础的26个字母开始,一遍遍纠正孩子们的发音。 没有标准黑板,他就在那块木板上工工整整地写字母和单词,没有教学设备,他就用最传统的方式,一个音一个音地示范口型,让孩子们观察他的嘴型变化来学习正确发音。 村民们专门为学校买了粉笔,但数量有限,刘晓生每次用粉笔都格外节省,哪怕只剩下指甲盖大小的粉笔头也舍不得丢弃,全部收集在一个绿色玻璃瓶里继续使用。 最初孩子们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很多人连最简单的“Hello”都发音不准,刘晓生从拼音字母开始教起,每个音都要重复十几遍,直到所有孩子都能准确发音为止。 除了课堂教学他还承担起了批改作业的工作,每天晚上在住处,他会仔细检查每个孩子的作业,用红笔标出错误,写上正确答案,第二天上课时,他会逐一讲解常见错误,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讲透彻。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刘晓生自费购买了英语教材和练习册,他把这些材料复印成册,分发给每个学生,确保人手一份学习资料。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原本磕磕巴巴的英语朗读声变得越来越流利,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不敢开口,到后来能够完整地进行英语自我介绍,进步非常明显。 村民们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开始称呼刘晓生为“坝坝老师”,孩子们则更亲切地叫他“刘爷爷”,每次见面都会用英语跟他打招呼。 随着时间推移刘晓生的教学范围逐渐扩大,除了基础的发音和词汇,他还开始教授简单的语法规则和日常对话,他自制了一些英语学习卡片,帮助孩子们记忆单词。 每年夏天避暑结束后,刘晓生都会返回重庆的家中,但第二年夏天,他总是会准时回到这个小山村,继续他的英语教学工作。十多年来从未间断。 村里陆续有孩子考上了县里的中学,他们的英语成绩普遍比同龄人要好,有几个孩子甚至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英语一直是他们的优势科目。 如今刘晓生已经在这个小山村待了十余年,他见证了一批批孩子从完全不会说英语,到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交流,这些孩子中有的已经走出大山,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现在的学校条件比最初好了很多,村民们筹钱买了新桌椅,教室里也有了基本的教学设备,但刘晓生依然坚持着最朴素的教学方式,用心教好每一个孩子。 十余年的坚持,让这位古稀老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耐心,为山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师者风范,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网友们纷纷点赞: “这才是真正的教授,不仅教知识,更教做人,那瓶粉笔头就是最好的教材,致敬刘爷爷!” “看哭了,十年啊!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他把最好的晚年时光都奉献给了山里的娃娃们。” “军医大学的教授教英语?这就是优秀的人干什么都优秀,责任心在那放着呢!” “‘坝坝老师’这个称呼太亲切了!这一定是村民们发自内心最朴素的认可和爱戴。” “对比一下真的惭愧,我们总抱怨生活不好,看看刘老,看看那些在艰苦条件下还努力学习的孩子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除了衷心的点赞,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来切实帮助到像“坝坝老师”这样的默默奉献者和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呢?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官方网站
刚查了一下罗永浩的英语水平!不查不知道,原来这位高中辍学生,当年为进新东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