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先收钱了!泰国来华签订潜艇采购补充协议,S-26T卖出去了!当地时间9月16日,造访中国的泰国海军司令旺维特上将,正式与中国造船工业签订潜艇采购补充协议,预示着这笔源自10年之前,已经深深影响到泰国海军发展的军购,终于迎来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 9月16日,泰国海军司令旺维特上将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签署S-26T潜艇采购补充协议,为这场持续近十年的军贸拉锯画上阶段性句号。 这笔订单的意义远不止于10亿美元的成交额。 它折射出中国高端装备出口从“价格优势”向“技术信任”的战略跃迁,更揭示了全球化变局中发展中国家寻求安全自主的复杂博弈。 表面上看,泰国采购中国潜艇是受越南引进俄制“基洛”级刺激下的应急反应,但深层逻辑在于东南亚国家普遍奉行的“大国平衡术”。 泰国传统上依赖欧美装备,但近年来西方军售常附加强制性政治条款(如人权审查、用途限制),而中国提出的技术转让、本地化生产和灵活支付方案,更契合发展中国家“既要安全自主,又要战略灵活”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试图完全取代泰国与西方的防务合作。 S-26T作为039B的出口型号,其性能介于德国209/214型与俄罗斯“基洛”级之间,这种精准定位恰恰满足泰国“足够威慑但不过度刺激邻国”的微妙需求。 这与某些国家通过军贸捆绑政治影响力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潜艇此前在国际市场长期被视为“低价替代品”,但S-26T订单标志着技术认可度的质变。 其搭载的AIP系统(不依赖空气推进)可使水下潜伏时间延长至3周,噪声控制水平接近欧洲第三代常规潜艇。 更关键的是,中国首次实现了“装备-训练-保障”体系化出口:不仅提供潜艇,还包含模拟训练中心、港口支持设施和本土技术人员培训方案。 这种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正是高端装备出口从“产品贸易”升级为“标准输出”的关键。 巴基斯坦同时采购8艘S-20P(039B出口版)并非偶然。 南亚与东南亚国家面临相似的海域环境与作战需求,中国潜艇在浅海机动性、高温高盐环境适应性方面的优化,显示出针对用户痛点定制化研发的能力。 这种“客户导向”思维正是传统军工巨头长期忽视的。 泰国协议中采用的“先预付后分期”模式,看似是风险管控的常规操作,实则暗含全球南北方军贸规则的变革。 传统军售多由卖方提供信贷支持,但西方国家近年来因预算收紧缩减此类政策,而中国凭借资金优势和全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能够提供更灵活的金融方案。 这种“制造-金融-服务”一体化模式,正在重塑发展中国家军购的决策逻辑:他们购买的不仅是武器,更是一套可承受的现代化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要求供应方具备极强的项目风险承受力。 中国造船工业在民用领域积累的模块化建造、供应链管理等经验,恰好支撑了军贸项目的成本与进度控制。 这正是韩国当年“张保皋”级潜艇竞标时因工期延误败北的深层原因。 悬念:潜艇之后,下一个“中国名片”是什么? S-26T的成功印证了中国高端装备出口的三重进阶:从单件装备到体系解决方案,从低价竞争到技术溢价,从政治驱动到市场驱动。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领域? 事实上,中国隐身战斗机FC-31、052DE型驱逐舰已进入国际市场视野,但这些装备面临的是更复杂的政治敏感性和技术保障挑战。 尤其潜艇作为战略性武器,其交易往往伴随着情报共享、作战体系兼容等“隐形门槛”。 中国能否在保持技术开放性的同时建立类似“北约标准”的协作生态? 这或是比单纯技术突破更关键的命题。 中泰潜艇协议跨越十年的波折,恰似中国高端制造出海的缩影:从被迫低价换市场,到凭技术拿订单,再到用生态塑规则。 每一步进阶都需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勇气,更需要理解全球南方国家真正需求的智慧。 当某些国家仍在用冷战思维看待军贸时,中国已通过创造共享价值,悄然改写游戏规则。 未来值得观察的是:当中国开始出口“作战体系”而非单一装备,西方是选择技术封锁升级,还是被迫加入一场更开放、更公平的竞争?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内容结合AI辅助完成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二战时,德国的U艇内部限制了食物储存。而为了能多装点好吃的,潜艇兵可以说是见缝插
【3评论】【3点赞】